陈则翁,字仁则,举宏词科,官至广东副使。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崖山之变,弃官归里,迁居柏桥,建集善院,日与林景熙辈唱和,有《清颍一源集》,已佚。事见《宋诗纪事补遗》卷八五。今录诗二首。► 2篇诗文
三朝旧德剡方腾,四姓高门代并称。人向隐君夸晚节,我于循吏表中兴。
无书新沓交从在,有子蓝田价转增。赐觐宫花分露掌,传家谏草挹风棱。
庭间鲤对诗能续,海近筹添事可凭。兴到玉峰舒蜡屐,思幽金泽傍渔灯。
征车断不惊元叹,推毂虚曾忝茂弘。更祝朋尊须尽量,莫教春酒但如渑。
空斋昼静焚旃檀,古琴挂壁生清寒。漆文虽作蛇腹断,酝酿开国元气神犹完。
凤池之中有遗字,乾德元年赵普制。重修者谁张顺修,汉雯山人名同留。
吾闻太宗欲法文武增二弦,惜哉蔡裔所制今不传。
是时雅乐尚未定,此琴那独中和全。何人试按和岘律,使与叉手之笛同清圆。
枯桐或是秦陇木,屋材之余琴材便。饰徽不用瓜子金,十瓶或未来海壖。
想当炽炭烧肉后,应和靡玉声缠绵。不然抛琴风雪夜,终读《论语》二十篇。
呜呼陈桥排闼功莫京,国家之事由书生。誓书尾署臣普记,陛下不误谁所成。
弹之莫作《履霜操》,九原骨朽心难平。君不闻中有痴儿,临死呜咽悲啼声。
陈则翁,字仁则,举宏词科,官至广东副使。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崖山之变,弃官归里,迁居柏桥,建集善院,日与林景熙辈唱和,有《清颍一源集》,已佚。事见《宋诗纪事补遗》卷八五。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