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熊

李世熊

李世熊(公元1602年 - 1686年)字元仲,号媿庵,自号塞支道人,福建宁化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泉上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年八十五岁。 他10岁就能应塾师之命给手中扇子作破题旬:“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山密。”15岁入童子试第一,16岁入县学,23岁以郡试第四成廪生。自后怀才不遇,屡试不第。虽如此,但他是个饱学之士,经史子集乃至医卜星纬释道的典籍。无不贯通,尤爱钻研韩非、屈原、韩愈等人之作。自有更深造诣。► 7篇诗文

人物生平

  李世熊(1602-1686年),字元仲,号寒支、媿庵,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9月生于宁化县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泉上村)。

  李世熊自幼颖慧。10岁那年,塾师老师命他以手中扇子为题,作破题句。他从容不迫地写道:“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于密“。15岁那年,他参加童子考试,得第一;16岁入县学。《清史稿遗逸二》说他:“少负奇气,植大节,更危险,死生弗渝。笃交游,敢任难事。生平喜读异书,博闻强记。“ 六经、诸子百家靡不贯究,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 20岁那年,李世熊参加乡试。同考官佘昌祚非常欣赏他的文章,要把他列为榜首,可是主考官不同意,二人争持不下,佘昌祚一怒之下:“安知此生来科不第一耶?”赌气带走

  

晚年著书

  清兵入闽后.因不屈于满洲贵族的暴行统治,便隐居于泉上阳迟山,专心攻读与著述,并寓意于其书斋,命名为“但月”,从此,清廷屡次征召,均不出山,却非常热心地方事业,勤为民兴利除弊,故而不但德高望重于乡里,同时亦受异乡人士尊敬,民国32年,泉上更名元仲乡。足见后人对其缅怀之深。

  世熊以其渊博知识和高尚气节,倾注在他的著作之中,《狗马史记》无情讽刺和谴责官场无耻之辈及其丑恶行为,被清廷列为禁书。《物感》誉为我国第一部学习伊索手法的寓言集作品,尤其是他83岁(清康熙甲子年)时篡写的《宁化县志》,更获有“天下名志”之称。

  著有《寒支集》八卷,《钱神志》二十卷,《史感》、《物感》各一卷,《本行录》三

  

深度解析

  宁化贤士李元仲

  1602年,李世熊出生于宁化泉上,是李氏家族第九代子孙。字元仲,号寒支、媿庵,自号寒支道人,明末清初文人。李世熊小时候就聪明不凡,10岁即能应塾师之命,为手中扇子作破题句:“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于密”;15岁应童子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16岁入县学,23岁以郡试第四成为廪生。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他9次科试第一,但6次乡试均落第,3次选贡也落选。

  在科举制度根深蒂固的年代,文人一般只能通过应试来求得出路。李世熊有学识,有胆略,关心国计民生,满怀报国之志。负有才气的他以科举取士的方式进入仕途报效国家一展青云之志本无可厚非

  

深度解析

  宁化贤士李元仲

  1602年,李世熊出生于宁化泉上,是李氏家族第九代子孙。字元仲,号寒支、媿庵,自号寒支道人,明末清初文人。李世熊小时候就聪明不凡,10岁即能应塾师之命,为手中扇子作破题句:“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于密”;15岁应童子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16岁入县学,23岁以郡试第四成为廪生。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他9次科试第一,但6次乡试均落第,3次选贡也落选。

  在科举制度根深蒂固的年代,文人一般只能通过应试来求得出路。李世熊有学识,有胆略,关心国计民生,满怀报国之志。负有才气的他以科举取士的方式进入仕途报效国家一展青云之志本无可厚非

  
李世熊的诗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还山

明代李世熊

出处沧桑外,呼天虎豹高。少年惭贾策,旷志及原骚。

笔冢难酬脯,车驺每对醪。晴阴还造物,攘攘尔何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陶归园田 其一

明代李世熊

自古养志者,遁迹于深山。一往将终焉,岂复知岁年。

有时罹世网,如鱼脱于渊。归来不争里,治此无竞田。

邈然云霞姿,潋滟眉睫间。相逢共谈笑,乃在义农前。

试语宠辱事,寒灰久无烟。紫芝出涧底,元木生岩巅。

心随麋鹿远,迹与鸥鸟闲。我愿从之游,朝夕同悠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紫金山

明代李世熊

山围人鸟路,孤筇迷出入。树石放奇情,分坛势相逼。

石或化为树,树或化为石。石池澄寒波,落落松阴直。

冥茫息峰顶,崎岖憩幽室。耳目及心神,丧之而后得。

山深庵宇尊,诸佛现真魄。梵声肃以放,物理自来格。

我心山灼见,山性我微获。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