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为楚辞《招隐士》作词。
请你不要再吹奏前朝的曲子,来听听新创作的《杨柳枝》。

注释
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
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翻:改编;一说演奏。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0-481
2、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

创作背景

  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组诗《杨柳枝词八首》,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本诗即是其中的第一首。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

赏析

  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两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梅花集句 其八十二

金朝李龏

吹杀梅花影里灯,凄凉一似观堂僧。满山明月东风夜,茶煮西峰瀑布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

唐代韩偓

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黛眉印在微微绿,
檀口消来薄薄红。缏处直应心共紧,砑时兼恐汗先融。
帝台春尽还东去,却系裙腰伴雪胸。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人日逢客

明代张元凯

客星乍向草堂明,人日相逢倍有情。长笛江梅千片落,清樽海月一痕生。

虞卿不少耽书累,仲孺空多使酒名。屈指春光将烂漫,留君且住阖闾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留别王生

明代边贡

天际阴风起,浮云似马行。飞扬亦何意,离别秪关情。

古岸垂杨合,长河暮色清。何时画舸背,樽酒说平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相国赵公损饷酒脯及鲥鱼䬪饦各赋排律八韵 其二

明代胡应麟

耒耜莘郊畔,纶竿渭水涯。羹分元相座,鲊合五侯家。

入鼎犹生雾,堆盘欲照霞。刈云连陇阪,钓月倚汀沙。

玉粒逾红稻,金鳞错紫茄。杜镵知有托,冯铗岂重嗟。

绿野悬情剧,清溪入梦遐。穷年劳稼穑,未暇咏芜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寿徐允吉

明代释今无

种莲先许入高岑,天上麒麟复见今。起草参军多茂句,谈经仆射有清音。

玉堂未散云成色,宝地长看月满林。况是金吾霜鬓好,称觞真慰百年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行云

宋代欧阳修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要围。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江原方任太博见寄

宋代赵抃

锦城之别重吁嗟,人事缤纷走岁华。遗我诗篇来有意,忆君魂梦去无涯。

秋惊蜀岭更书近,云掩闽山故国赊。闻说政成风俗好,又添和气乐人家。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