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98篇诗文
灯竭从初明,兰凋犹早薰。扼腕非一代,千载炳遗文。
贞夫沦莒役,杜吊结齐君。惊心眩白日,长洲崩秋云。
精微贯穹旻,高城为聩坟。行人既迷径,飞鸟亦失群。
壮哉金石躯,出门形影分。一随尘壤消,声雀谁共论。
叠叠云笺,行行鲛颗,令人咄咄书空。把新词吟遍,欲和难工。
剔尽长灯听雨,真负却、作达心胸。一滴滴,声随肠断,泪染绡红。
朦胧。模糊病眼,看五色迷离,头脑冬烘。叹文章有道,何补闺中。
博得一场愁梦,思量著、误学屠龙。空自教,年年纸穴,辛苦雕虫。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