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苜蓿峰寄家人

唐代岑参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书信 思念 家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注释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作,约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在安西时,曾行役于外,至苜蓿峰,适逢立春,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2、

赏析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4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癸巳除夜

金朝元好问

鼎定周元重,薪安汉已然。不随南渡马,虚泛北归船。

身并枯蜩化,心争脱兔先。尘埃嗟落泊,光景强留连。

往事青灯里,浮生白发前。更残钟未动,犹属出京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遣兴二首 其二

宋代程俱

但见虚空昏又晓,也知身世老还衰。须乘般若超三界,有底穷通比四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卜筑

宋代林羲

卜筑向东郊,低檐浅覆巢。自知心计拙,不与市情交。

夜烛调诗律,晨香玩易爻。有时松影散,坐看鹤归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别京邑之东阿

明代刘炳

前年别乡闾,今年出京邑。悠悠去江汉,杳杳事行役。

所惧心志违,况此风波急。乌啼枫树烟,雁下芦洲夕。

回首望长安,苍茫寸心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黄翰林 其二

明代祝允明

江山司马笔,民物杜陵吟。他年黄阁里,便是此时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予来滇南一载始得寄书人便书成特附四韵楮尾

明代童轩

天涯薄宦苦相羁,回首西风又一期。住久苍头迎客惯,路遥黄耳到家迟。

人情尽似饥鸢竞,心事唯应倦鸟知。倚遍阑干意难写,夕阳孤角起高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冬日李伯襄何龙友招同何似公李仁伯定国安国家小开诸子探梅有赋

明代伍瑞隆

寒雨冰魂不自持,乍晴犹及赏花期。香生自觉佳人近,清绝唯应高士知。

幽兴水曹能纵酒,仙才供奉早成诗。多情晚更怜飘落,画里传将雪几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齐天乐 六月闻蛩

清代张惠言

西风幸未来庭院,秋心便劳深诉。石井苔深,铜铺草浅,别有凄凉情绪。

流年暗数。甚蛙嘿蝉瘖,任他风雨。多谢殷勤,尊前特与说迟暮。

庾郎愁绝如此,便从今夜夜,相和悲语。吟稳还惊,声孤易断,消受一秋凉露。

江南梦苦。记雕笼携来,昼堂斗去。快听雄鸣,为君拂衣舞。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