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

唐代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释
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燃桂尽:

鉴赏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即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科举考试,在春天举行,落榜后不离开长安,一般是准备来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没有这样的打算。但秋天到来时,他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就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友人远上人,抒发悲怀。   

参考资料:

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三百首详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01
2、 夏于全.唐诗宋词(第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35
3、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3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偕敬亭贻谋载酒游道院用少陵题张氏隐居韵即题其壁上

清代敦敏

东风野外几探求,曲径遥寻道院幽。松影石坛深古洞,竹烟丹灶小林邱。

平台花阁宜豪饮,斜日钟声感旧游。咫尺蓬莱绝尘俗,此身莫漫问仙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删旧稿讫作

明代李寄

雨窗删取旧诗篇,风格钱刘竟俨然。尚有数篇忘岁月,一齐编入义熙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焦崖阁

唐代韦庄

李白曾歌蜀道难,长闻白日上青天。
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忆坤

明代黄公辅

抚尔十三龄,掌珍爱独蒸。玲珑堪附钥,缱绻亦娱情。

方下镜台玉,乃归婺次精。风尘奔逐处,暗忆泪空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寒林远岫图

明代乌斯道

游子念故山,岁晏不得归。出门见林薄,日暮烟火微。

关河渺千里,猿狖声正悲。况尔霜雪繁,鸟道不可跻。

阳春固伊迩,奈此寒无衣。衣寒何足叹,所忧美人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得元美书

明代宗臣

使者春何往,吾徒日转孤。屡书心尽折,一字眼堪枯。

未测皇天意,其如壮士图。自知寒色甚,不敢怨明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建隆郊祀八首

宋代窦俨

在国南方,时维就阳。
以祈帝祉,式致民康。
豆边鼎俎,金石丝簧。
礼行乐奏,皇作无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岭南送使

唐代张说

秋雁逢春返,流人何日归。将余去国泪,洒子入乡衣。
饥狖啼相聚,愁猿喘更飞。南中不可问,书此示京畿。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