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天香·蜡梅

宋代吴文英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
银烛泪深未晓。酒钟悭、贮愁多少。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豆蔻钗梁恨袅。但怅望、天涯岁华老。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咏物 写花 离别 惜别

注释

⑴天香:词牌名,又名“伴云来”“楼下柳”。调见贺铸《东山词》。双调,九十六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
⑵蟫:一本作“蝉”。
⑶北枝瘦南枝小:一本作“枝北枝南开小”。
⑷澹:同“淡”。薄:一本作“泊”。
⑸深:一本作“珠”。
⑹梁:一本作“头”。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赏

  “蟫叶”三句,状蜡梅花的特征。“蟫”,音淫,衣书中的蠹虫也。这里“蟫叶”,应改作蝉翼,方与词意吻合也。“蝉翼”状花瓣之薄轻;“粘霜”,形花色如涂蜡;“蝇苞”,喻花蕾之小;“缀冻”,绘花蕾的坚实也。此言蜡梅花瓣薄如蝉翼而色如涂蜡,花蕾小巧而坚挺,花香从远处随风飘来,令人陶醉。三句分别叙述了蜡梅花瓣薄、苞小巧而坚挺、花香远送的特征,描写细腻。“岭上”三句。“岭”,原指五岭,中有大庾岭,又叫梅岭,其中盛产梅树。这里泛指山岭。此言不论是在山岭间还是峭溪边,蜡梅花都是盛开在严冬蜡月里。所以不管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蜡梅都是无叶有花,形体都显得瘦削而纤小。“玉奴”两句。“玉奴”,指白梅,因蜡梅花先开,故称为姊。此言蜡梅虽挤在墙角边生活,但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道乡歌

南北朝邹浩

要识道乡去处,只在微尘里许。不立四至封疆,不问二仪寒暑。

日月常放光明,鸟兽率同歌舞。其俗无举无非,其民无喜无怒。

别是一种乾坤,全异九州风土。师旷倾耳莫闻,离娄拭目莫睹。

谁知有个冥蒙,踏着从来门户。入也不动脚跟,居也不记年所。

行住坐卧虚徐,色声香味愚鲁。偶然成矩成规,未尝为鼠为虎。

任他卜度纵横,迥脱机关取与。人间天上无明,可谓自今自古。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东山·栈径

宋代王炎

诘曲羊肠中断,当安略彴通行。
缓臂不携藜杖,翩翩自喜身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黄近贤自宜春过青原上赣州访周录事 其二

元代刘崧

即遣北风吹上滩,且令飞雪压回澜。沙头走马醒午醉,石里买鱼供晓餐。

传签亭长迎水鹢,击桨巴童歌木兰。故人青眼望吾子,晏岁莫辞行路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画 其三

明代徐庸

蜜叶高枝倚碧天,半擎霜雪半云烟。峥嵘未作蛟龙去,要待青青化石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钱受之侍郎枚卜罢归一篇(崇祯元年)

明代茅元仪

晶晶日月,雨雪忽零。
岂无师保,束此宁人。
维桑失系,朽索弗宁。
大木将拔,先剪厥阴。
矫矫荩臣,夷之斮之。
显显令人,谪之诼之。
言窜江沚,隐斯骲也。
自幽私宫,避斯驳也。
鼎沉而起,星坠而升。
如日再中,如月再盈。
言巾我车,言濯我缨。
辟此皇路,以迟汇征。
汇征伊何,首论盐梅。
惟和惟一,无待尔枚。
田畯盘舞,红女解颏。
翳云何自,晦此中台。
浣布于火,乃愈鲜也。
蒨金于垆,乃愈坚也。
人亦有言,靡不有天。
高高在上,焉用便便。
言驾言迈,归我初服。
匪曰初服,匪帝畴复。
于以御之,我躬粥粥。
妇不可媚,岂待詹卜。
拂水涓而,耕罢可浴。
虞山咫而,咏罢可牧。
斟之酌之,奚暇枕曲。
愿言怀人,穷此遐目。
煌煌帝业,莫或缵而。
昭昭先微,莫或亶而。
及尔政成,恐或瑽而。
假此暇日,往者衎而。
神龙将蛰,并及于蝘。
沧流欲竭,祸先于鳟。
嗟我何人,亦槛亦圈。
愿因商风,从子荒遁。
高后在天,哀此下民。
笃生神孙,哲惠且英。
襄焉穆穆,终矣明明。
惟日之环,匪河之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辉山登舟

明代张宇初

经行山径熟,霜叶满归舟。
野渚横疏树,重滩引细流。
残霞惊水鸟,寒月白芦洲。
乡邑欣逢旧,从耽水木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诉衷情

宋代蔡伸

亭亭秋水玉芙蓉。天际水浮空。碧云望中空暮,人在广寒宫。
双缕枕,曲屏风。小房栊。可怜今夜,明月清风,无计君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贾六

唐代苏晋

主人病且闲,客来情弥适。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
昨来属欢游,于今尽成昔。努力持所趣,空名定何益。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