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清代纳兰性德

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
啮膝带香归,谁整樱桃宴。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
春天 写景 感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一匹骏马,驰过长堤,步步催马,鞭影横飞,我要看尽这春色的美。骏马飞奔,马鞍两边垂障上的轻尘腾飞。路旁女子含情脉脉,目光炯炯有神,好比吴地佳丽的眼渡。
我游遍全城,骑马归来,带回一缕春的芬芳。是谁主持了一场樱桃宴会,要来庆贺新科进士们。东风徐徐,蜡烛被吹得跳跃起来,弄得它“泪流满面”。去年的燕巢中钻进了新来的燕子,一切似乎如此春风得意。

注释
生查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鞭影:马鞭的影子。
鄣:同“障”。阻塞,阻隔。鄣泥:即马鞯。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泥土的东西。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在朝廷的殿试考中”二甲七名”后,在二十二岁仕途腾达的起点上,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作出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35页

赏析

  上阕中写春色正浓,在这个时候横鞭策马,还有佳人含情的目光,一双“嫩水吴姬眼”把女子的美貌描绘得生动形象。“鞭影”、“绿障”、“春堤”、“菱丝”、“嫩水”,各种充满了动感、孕育着生命力的事物重合,将词人激动的心情,舒畅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承接写至“归”。“归”为“啮膝带香归”,踏尽繁花,享受了众人艳羡的目光,即使归来,依旧满身余香。而为了迎接归来,又有人备好了“樱桃宴”,觥筹交错,均是庆贺之词,烛光闪烁,天色已晚,流年似水,这场宴会不知举办过多少次了,但今年却是轮到“新燕”。“蜡泪”本多为悲凉之意象,但在此,一个“恼”字却将红烛也写得俏皮了起来,红烛不再是孤独垂泪,顾影自怜,却似怨恼东风不该,更为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2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苏台览古

唐代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百香诗 其四十一 柳花

元代郭居敬

雪落纷纷莫比方,吟边输与谢家娘。春春三月金陵市,可爱春风满店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衡山福严寺二十三题为梓上人赋 其五 天柱峰

元代张翥

一柱标南纪,神功自断鳌。寒过岣嵝远,势敌祝融高。

异鸟流清响,神镫见白毫。危颠可观日,夜涌海东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溪南别业

明代文彭

西溪溪水深不流,溪南更筑林堂幽。会心自有濠濮想,乘兴不数山阴舟。

一帘暮雨足吟眺,万叠春山供卧游。主人方有苍生寄,惟馀清梦狎轻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 其八

明代王夫之

打鼓津头知野戍。万里归舟,认得云中树。日落长沙春已暮。

寒烟猎火中原路。

何处停桡深夜语。江黑云昏,莫向天涯去。旧是杜陵飘泊处。

登山临水伤心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赋得孔雀开屏

明代释今无

白业馨香佛国来,灵禽屏向寿峰开。飞泉漫说流银汞,跨鹤真疑到玉台。

结社半生虚草屦,盟鸥万里见真才。人间幻事公窥尽,岁岁祇园韵莫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张仲举博士见寄至日诗

元代成廷圭

衡门风雪人稀到,一个幽轩竹四围。半子送年将旧酒,诸孙迎岁索新衣。

惊鸿此日犹南去,老鹤何年共北飞。却忆太常张博士,天香携袖早朝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复次前人绿萼梅韵

元代叶颙

老免舂香细捣霜,更添蓝淀越风光。唤回庾岭春风梦,染出罗浮月夜芳。

日暮冰魂啼翠袖,雪残玄鬓舞霓裳。近来姑射梳妆别,说与林逋合断肠。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