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1400)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洪武初征至京师议礼,宋濂等请留为国学师,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学者称海桑先生。有《海桑集》。► 280篇诗文
乞身岂为病蹉跎,欲向柴门掩薜萝。家近烟霞双草屩,江深风雨一藤蓑。
岷中客自能携酒,市里人今少和歌。谁似二何高士传,琅琊秋色郁嵯峨。
万里何尝入巴蜀,少陵诗中识桃竹。更言九节奉真仙,无乃邛山有遗族。
平生二物几到眼,谁与周旋慰幽独。忽然渡海飞苍龙,夭矫当前峙双玉。
江心石竹誇坚刚,摩挲紫焰生寒光。孤筇节高不可及,外虽似曲中直方。
阆州得此不敢藏,亟遣二士相扶将。余侯新佩太府章,六尺肮脏身健强。
未须御府赐灵寿,行勒金狨朝未央。老人勃窣不足数,惟有泉石成膏肓。
东吴自是山水窟,心虽欲往身未偿。会须呼客共蜡屐,借君拄杖聊徜徉。
(1305—1400)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洪武初征至京师议礼,宋濂等请留为国学师,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学者称海桑先生。有《海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