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向北眺望通往中原的路,试着议论议论,这一场恢复中原的大事,该怎么嘱咐?记得太行山王善、杨进聚众百万,曾经接受东京留守宗泽驾驭。现在朝廷对义兵左右为难就象握着毒蛇骑着老虎。你到京东路去义军领袖会高兴,料想他们一定会放下武器拜你为父。谈笑间,平定齐鲁。
黄河两岸一派萧条只见乱跑的狐兔,试问当年、祖逖离开这里后,还有人来过否?多少在建业新亭洒泪的士大夫,谁真正想到过中原那一大块国土?算起来恢复大业必须由适当的人来做。应该笑象我等书生心里胆怯,向车中、关闭起来象新媳妇。空空地目送,边塞的鸿雁飞去。
注释
平章:议论,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的义军。问题从南、北宋之际说起,当时的爱国将领宗泽为抗击金军,招抚了义军首领王善、杨进等人,他敢于招抚被人视为“寇盗”的义军,有能力“驾驭”他们,依靠他们壮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泽声威大震,军民都敬重他,喊他为宗爷爷。宗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正确的立场和措施,在抗敌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写这首词时,宗泽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仍有义军活动。其中
参考资料:
上阕起以问句,从“北望神州路”落笔,一开始就把读者卷入异族侵逼、江山颓败、社稷倾危之际南宋朝野两等人士、两种主张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爱国志士引颈翘盼尽早收复中原沦陷之土,一方面却是偏安朝廷高位重臣的一味主和,这种国势与国策的相悖直令作者忧心如焚,由“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这一问句,抖落出一片忧虑、急切而又无奈之情。起首以设问造势,既直露了作者愿望与现实冲撞下的不平心境,又造成行文上的引弓待发之势。作者没有紧接上句设问作答,而是让思维的流程回溯到宋初的一段史实,以对比来抒怀——当年老将宗泽率领宋军大败金人、驾驭太行的伟绩,令人感奋;今日朝廷既外困于异族,又内惧于义军的“握蛇骑虎”的窘境,更令人慨叹。这种历史与现实并合、交错的写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5454篇诗文
侧听秋闱榜,君名又不传。病龙频失水,倦鸟久惊弦。
有意期行道,无人肯荐贤。长沙伤鵩日,西狩获麟年。
失意应常理,嗟君最可怜。双亲堂上老,三釜养中偏。
须有千茎雪,家无二顷田。甑中尘屡起,囊乏磬长悬。
草木荒三径,埃氛满一廛。鹑衣伤子夏,蜗舍病焦先。
雪冷袁安卧,风清靖节眠。谩誇五色笔,不及一囊钱。
抱玉冤谁雪,沉舟恨自牵。翼摧云外鹄,身绊驾头鹯。
愤气高冲斗,悲号下入泉。未甘为败将,犹拟奋空拳。
文丧思投笔,胶稀欲绝弦。悲弹三尺剑,闷钓五湖船。
迁摈当修史,雄闲合草玄。张衡四愁什,杜甫八哀篇。
膑刖兵书作,丘穷易道编。文人从坎坷,才子本迍邅。
得失诚由命,穷通莫怨天。不须吟泽畔,何用饿山巅。
豹匪终藏雾,龙非久在渊。鹄侯高定中,杨叶细须穿。
子况千人敌,身仍百善全。平生于传癖,终日被书癫。
容貌堂堂也,胸襟落落然。文章追贾马,德行继渊骞。
吐论昆崙决,挥毫组绣联。字奇称草圣,句巧号诗仙。
身瘦文弥古,家贫节更坚。士流瞻若斗,学者慕如膻。
自合升朝右,宁终死道边。此来虽蠖屈,前去定莺迁。
邹黍当重秀,韩灰决复燃。焚舟收后效,破釜雪前愆。
诚愿穷犹斗,何甘废中权。未应豪杰士,憔悴老螺川。
云横西极,自经驮白马,杳无游屐。沙度绳行三万里,厉我摩秋健翮。
祇树千盘,恒河一线,放眼乾坤窄。使星宵朗,侏㒧罗拜前席。
闻道卫藏传烽,纷争蛮触,谁展筹边策。玉斧分畺知许事,一笑风前岸帻。
倚剑空同,乘查博望,回首成陈迹。须弥芥子,新图争忍重译。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