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行

南北朝鲍照

献岁发,吾将行。
春山茂,春日明。
园中鸟,多嘉声。
梅始发,柳始青。
泛舟舻,齐棹惊。
奏《采菱》,歌《鹿鸣》。
风微起,波微生。
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
芳袖动,芬叶披。
两相思,两不知。
乐府 春游 写景 写人 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新年伊始之时,我将出发春游。郊外我所见到的春光是如此明媚:百草绿缛争茂,万木欣荣葳蕤,千山万岭都披上了青春的绿装。光明灿烂的春晖,洒满绿色大地,焕然成彩,暖气融融。园林中到处莺声燕语,鸣声清脆,仿佛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春歌。红梅在春风中率先怒放,向人间报告春的信息。含烟惹雾的杨柳枝条,已纷纷生出嫩芽,渐渐由黄转青。春游的人们来到烟波浩渺的水上,荡起了龙舟画舫,他们整齐地举起桨片,使劲地划呀划呀;船儿飞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鸟被惊得扑翅飞向两岸。人们不禁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调流转柔婉;时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鸣》歌,情韵和雅古朴。和煦的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

简析

  《春日行》属古乐府《杂曲歌辞》。这首诗描写在明媚的春光中男女青年郊游嬉戏的欢乐情景。全诗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显出俊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2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绿头鸭

金朝王哲

叹平生,景光奔走万遄。得名牵。休空劳攘,不须频苦孜煎。

这荣耀、趁时显现,似风烛终勿牢坚。走玉常催,飞金每促,更兼愁恼紧缠绵。

睹浮世、推来暂处,四序换流年。齐捐舍、争如善根,结取良缘。

慧刀开、劈回猛烈,智锋举、刺转英贤。自家声、能调雅趣,旧奇韵、堪应斯弦。

认取元初,搜寻本有,幽微密妙总投玄。得归一、长春景致,还也任如然。

无来去、蓬莱岛中,做个神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金塔山居杂咏二十首 其七

明代释函可

耕田博饭不须贪,但看厨烟勿教断。今年种麦本无多,野雀公然分一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钤山

清代严廷珏

仙台对县门,长桥跨溪水。策杖作山行,翛然远城市。

登顿入薜萝,盘旋出碨礌。草木杂青黄,沙土明赤紫。

上有屋数间,荆榛连废址。当年分宜相,通籍仍归里。

始愿慕圣贤,诵法实居此。一意典坟间,九年冰雪里。

如何入阁后,顿易平生履。履霜不早戒,患由利熏始。

太阿一倒持,侵欲而崇侈。路人多侧目,奴辈竞希旨。

爪牙罗义儿,淫荒纵爱子。政必以贿成,忠必以谏死。

孽海徒自深,急流不知止。太阳忽回光,冰山奚足恃。

徒令大奸名,千秋入青史。读书期明理,理明讵若是。

十罪有余辜,故乡人不齿。草庐望依然,游人每回趾。

青松与白云,叹息蒙遗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泊湘东

明代潘希曾

残暑侵陵困未苏,短篷閒倚欲长吁。不闻更漏怜村僻,渐转星河见夜徂。

万里潇湘梧叶落,百年天地野航孤。思莼剩有秋风兴,未卜归途是坦途。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楼

明代孟淑卿

为怜春去不登楼,才上南楼动远愁。
满地落花红雨乱,接天芳草绿云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郊早行 其一

清代朱景英

板桥步步接平堤,掩映朱阑草尚萋。苦忆前春湖上路,朝烟无际柳丝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建滩

清代朱葵之

建山如连樯,络绎八百里。一百一十滩,建瓴势南徒。

洄洑旋云根,崆㟅漱石髓。一线溪弯环,百折涧逶迤。

滚雪跃过颡,殷雷骇盈耳。舟行此溯洄,人力必倍蓰。

龙门转龙腰,象腹锯象齿。阿弥佛号虔,黯淡人色死。

迄乎渔梁终,溯自水口始。每当一滩来,邪许声四起。

密织交笮䊺,纡行效虫豸。发引千钧危,风卷败萚委。

出险乃入夷,由尺以及咫。篙一桨必双,晴行雨则止。

我来值春三,长波皓瀰瀰。潆洄岸草香,披拂岩花紫。

湘帆九面环,巫峡三朝俟。兼旬滞邮签,一叶寄行李。

居然卅里程,长年已色喜。翻羡陆舆便,颇讶顺流驶。

谅无缩地方,直作登天比。迟速不由人,安危守以理。

沽酒酌金罍。烂醉篷窗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曾兰谷相士

宋代文天祥

许负眼,祢衡口。
巧言甘,莠言丑。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