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宋代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婉约 山水 闲适 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天上的流云遮住了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一样发暗。带着露珠的荷叶翻动时,水光闪烁,如同飞流的萤火一样。散开着花白稀松的头发,静静地待到天明。

注释
浣(huàn)溪沙:词牌名,曾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
波撼(hàn)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化用孟浩然《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意。
浸(jìn):浸染

赏析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

  

创作背景

  此词为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底,词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绍兴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间,词人一直与诸多居闽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写了44首交游词。 这首《浣溪沙》就是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周泥杉.张元干退居福建时期交游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17
张元干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5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酬崔法曹遗剑

唐代戴叔伦

临风脱佩剑,相劝静胡尘。自料无筋力,何由答故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娄诚善春日楼居四绝 其二

明代张吉

春事俄惊欲尽头,强舒眉宇此登楼。笑谈唤醒幽人梦,共倚檐花看水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弁山

明代范汭

一峰际苍苍,遐瞩了无碍。
湖色上人颜,崖阴落鸟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丁子文赴浙省

明代欧大任

名士曾书记,之官亦散曹。登楼中夜月,作赋曲江涛。

荷叶迎仙棹,薇花洒客袍。知君还北望,离思满烟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垗上亭落成

宋代周珣

天上归来两须星,间中搆得小茅亭。
东风为我添生意,渐放阶前草色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发金陵折柳亭二首

宋代张耒

匆匆十日事,回首亦凄凉。
何处无芳草,行人休断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卜算子(景泰山次韵东坡三首)

宋代葛长庚

云散雨初晴,蝉噪林逾静。古寺敲钟暮掩门,灯映琉璃影。
浩气镇长存,昨梦还重省。独倚阑干啸一声,毛发萧萧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祝计献臣二首 其二

清代陈恭尹

湟溪山水号多奇,逸兴高吟益可知。远道寄言多不达,祝君唯有数行诗。

张元干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