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宋代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注释
耒阳:县名,即今湖南耒阳。
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常主军事。
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
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遭:路遇。

鉴赏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

  

创作背景

  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辛弃疾正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阳道上,遇到了故友张处父,倾盖相接,把襟话旧,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许渊冲,许明 .《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 英汉对照 an annotated edition with commentaries Chinese-English》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563 .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9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有所思

南北朝顾野王

贱妾有所思,良人久征戍。笳鸣塞城表,花开落芳树。

白登澄月色,黄龙起烟雾。还闻雉子斑,非复长征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祫飨太庙 其二

宋代郊庙朝会歌辞

皇矣烈祖,次于僖宫。燕贻凭厚,德远而隆。尊昭缀穆,合食惟丰。

孝孙奠爵,福嘏来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太湖诗 其十 明月湾

唐代皮日休

晓景澹无际,孤舟恣回环。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半岩翡翠巢,望见不可攀。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

松瘿忽似狖,石文或如虥。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斑斑。

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

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

对此老且死,不知忧与患。好境无处住,好处无境删。

赧然不自适,脉脉当湖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渭南崔少府归徐郎中幕

唐代卢纶

叶下山边路,行人见自悲。夜寒逢雪处,日暖到村时。
语少心长苦,愁深醉自迟。□□□□□,羡有幕中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际亭晚眺

明代徐熥

虚亭苍翠间,烟霞变奇景。微钟起梵音,空潭自清影。

行来竹霭深,坐久松风静。冥然道心生,倏尔尘缘屏。

吟眺犹未阑,残阳在西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盘山道中作

明代李梦阳

涧道晴云雪草春,石门丹壁斗嶙峋。闻雷不羡蛟龙起,避地番将虎豹邻。

少室山人虚索价,壶关三老实藏珍。烟花白日经行处,鸿雁冥冥叹此身。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姚雪谷墨竹 其二

明代唐桂芳

每忆东坡道上归,女奴执烛立多时。毫端欲写无穷态,得似清风一两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五月十五夜望月

清代丘逢甲

今月作古色,天涯伤客情。不知夜景短,欲夺日华明。

千里幸犹共,一阴嗟已生。妖蟆方内蚀,何以慎持盈。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