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宋代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以前,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

  

创作背景

  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四十八。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9-81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9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李斯 其三

宋代薛季宣

刚从孙卿学帝王,为羞贫贱速危亡。威严无复人居上,自处应惭厕鼠方。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和文潞公题王右丞维辋川图

宋代韩琦

辋川诚自好,人各爱吾园。欲纵家山乐,终縻吏事繁。

鸿飞思避弋,羝触困羸籓。几日归陶径,方知践此言。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黄凯翠渠循溪行余历郊村即景因次其韵

明代祁顺

风光荡郊原,流水绕城郭。日晴云半收,春老花欲落。

前村三两家,烟火东西各。柳深莺乱啼,春兴殊不薄。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荷叶杯 其一 温助教廷筠体

明代俞彦

一夜晓风吹断。红乱。点香泥。春来何事关情最。花穗。似愁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哭边尚书贡一首

明代黄省曾

薇垣初弃组,花径遂捐琴。白首三阶梦,黄泉万卷心。

文华昭向苑,酒德在嵇林。昔日游歌兴,凤台不复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偶兴和阮亭 其一

清代彭孙遹

归去来兮,或采金芝,或酌清流。待乘凤天边,长风作御,钓鳌海上,明月为钩。

冠盖焦螟,河山野马,蚁垤纵横十二州。尽游戏,是击毬建节,游絖封侯。

谁能龌龊相酬。任沉者、还沉浮者浮。笑空洞容卿,是中无物,温柔老我,此外何求。

一纸弹文,三章约法,不禁同盟鹭与鸥。相亲近,且春花秋月,夏葛冬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朱世英 其二

宋代谢逸

漠漠薰风锦旆翻,綵衣聊复殿名藩。行藏有道朱弦直,表里无瑕白玉温。

燕寝妙香凝碧缕,夜谈孤月落金盆。试将执拂拈槌手,行秉玄圭侍至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针医范秀才

宋代戴表元

不但针经熟,言谈语语真。
练形如铁佛,信手合铜人。
秘摄鱼千里,空飞鹤当轮。
功成倘相挟,平地脱风尘。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