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宋代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婉约 游子 思念 爱情 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注释
东流:东流县,旧地名。治所在今安

赏析

  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团圆。“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她可望而不可及。吞吐顿挫,道出佳人难再得的幽怨。

  此词上阙中:“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乐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令人触景生情,萌生悲凉之情感。“又”字点出前次来此,也是之个季节。暗合于唐人崔护春日郊游,邂逅村女之事。“客梦”暗指旧游之梦,“一枕寒怯”之孤单又暗衬前回在此地的欢会之欢愉。果然,下边作者按捺不住对往事的追忆:“曲岸

  

创作背景

  此词是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江西帅召为大理少卿时作。辛弃疾年青时路过池州东流县,结识一位女子,此次经过此地,重访不遇,感发而作此词。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3-1494页
2、 钱东甫著.辛弃疾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
3、 张艳玲,张书珩主编.影响中华文明的100位名人.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5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9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国风·郑风·子衿

先秦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观丽人走马

明代陈言

玉鞍初跨柳腰柔,娇眼如波入鬓流。
翠袂半将遮粉臆,掉鞭横过小江楼。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华山和唐崔颢韵

明代杨荣

巍峨西岳峙咸京,天削芙蓉画不成。势逼云霄撑日月,气通川泽候阴晴。

秦关北去天垂险,汉畤西临砥类平。回首武皇祠下路,行人过尽暮烟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答光太胡学士至日喜雪之作

明代金幼孜

微阳初动煖生灰,晨雪霏霏应候来。渐觉飞花迷粉署,忽惊舞絮满琼台。

银河有影光初合,金水无声冻不开。总道丰年三白好,且须酌酒劝深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华山下柯秀才家

明代王守仁

苍峰抱层嶂,翠瀑绕双溪。下有幽人宅,萝深客到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镇江推宫黄复斋六安守吴肖渠清江令郭希宇三君之任

明代陈一松

翩翩曾睹凤联飞,衔命初怜下禁闱。郡邑王图全盛在,江南民力半嗟非。

泽中歌雁声应藉,天上班鹓愿岂违。揽策都门何所赠,莫将钟鼎付轻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夜独酌

宋代陈与义

凉秋佳夕天氛廓,河汉之涯秋漠漠。
月出未出林彩变,幽人露坐方独酌。
自歌新词酒如空,天星下饮觥船中。
忽思李白不可见,夜半乔木摇西风。
百年佳月几今夕,忧乐相寻老来疾。
琼瑶满地我影横,添酒赋诗何可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

宋代晏几道

晚妆长趁景阳钟。双蛾著意浓。舞腰浮动绿云浓。樱桃半点红。
怜美景,惜芳容。沈思暗记中。春寒帘幕几重重。杨花尽日风。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