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唐代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注释
宿雨:昨夜下的雨。
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家童:童仆。
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赏析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

  

创作背景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此诗是其中一首。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2-174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怀刘司州

清代边连宝

抵死仇纨裤,谋生去井疆。或能辞顑颔,直可阅炎凉。

砧杵千家月,萧疏两鬓霜。饶君多道力,容易耐回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八拍蛮

五代孙光宪

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
越女沙头争拾翠,相呼归去背斜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泊武口驿

明代薛瑄

风涛近接洞庭湖,杨柳堤边水驿孤。回首已应蛮徼远,登楼殊觉楚天虚。

征帆北客依津市,贡篚南金引舳舻。清夜不眠持宪节,归心先到帝王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钱水部致仕次杭秋官韵 其六

明代边贡

东观鸡号风雨冥,十年通籍绾银青。栖栖不向故山去,兀兀穷愁何以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长亭怨慢 送及之归六合

清代冯煦

又听到、清宵啼鴂。蓦上离亭,柳绵吹雪。去国心情,禁烟天气峭寒咽。

卅年陈迹,争忍向、灯前说。说也黯销魂,算不是、伤春伤别。

凄绝。正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时节。春晖自永,莫更念、海桑尘劫。

只我愿、梦化吴云,逐天际、归帆如叶。怕割取吴云,难展离愁千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简政堂

宋代黄裳

简政岂在事,养源无他心。持守得纲领,施设从胸襟。

虚静古意远,平易人情深。光景尘不染,悉付公馀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新荔枝四绝 其四

宋代范成大

趠舶飞来不作难,红尘一骑笑长安。孙郎皱玉无消息,先破潘郎玳瑁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七首 其五

清代项鸿祚

雁红蝉碧,凉雨生秋夕。画里云山天咫尺,都是倦游踪迹。

少年银烛歌楼,如今襆被孤舟。皱得一痕烟墨,不知多少离愁。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