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燕诗示刘叟

唐代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衔泥在椽条间垒窝,一窝生下乳燕四只。
四只乳燕日夜成长,求食的叫声喳喳不住。
青虫不容易抓到,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
双燕用爪抓,用嘴衔,气力用尽,不知疲倦。
不一会儿往返十来转,还怕饿着窝里的小燕。
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
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
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引上了庭院里的树枝,再不回头,随着风儿四下飞散。
雌雄双燕,空中叫喊,声嘶力竭,也唤不回还。
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悲鸣通宵不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根据题目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孩子独自远走高飞的刘姓老汉。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赏析

  赏析此诗的内容,要能够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借鉴此诗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知道诗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燕燕尔勿悲。

  雌与雄为叟,四儿为爱子。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30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道按田至湖山有诗凡九章次其韵 题上真宫

宋代沈与求

我欲款玄关,谁能供逋客。相将持綵囊,珠露满苍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神功圣德诗一十五首 其十一 重九

明代杨荣

关塞秋深灏气清,正逢佳节驻行营。天回玉帐三军肃,地接龙沙万里平。

白草带霜经物候,黄封赐酒荷恩荣。圣王驻马功成处,百万旌旗耀日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张士明西郊野趣

明代张宁

数椽茅屋住西郊,野趣真成俗虑消。临水偶垂无饵钓,登山时遇带书樵。

半村禾黍连深巷,五里轮蹄隔断桥。闻道春城游赏歇,夕阳林下独逍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菊二首 其一

明代张宁

清劲姿标浅淡黄,幽篁古石共冰霜。生来不是春园物,老向枯枝死亦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追和黄侍御滇游诗册

明代胡应麟

朱旗摇曳度丹梯,白笔辉煌下紫泥。宇宙忽看铜柱外,山川遥问铁桥西。

猿声九驿催龙剑,象迹千崖送马蹄。咫尺风流庭树在,缃缣吟眺夕阳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 其十一 雨霁柬张甬川

明代夏言

鸣雨歇深院,高门闭重关。虚室凉生枕簟,昼寝梦魂安。

天外好气时至,林际断霞孤映,鸦带夕阳还。庭交莎草绿,砌拥蜀葵丹。

暑气销,暝阴敛,角声残。起步檐楹徙倚,聊得簿书闲。

却忆年时故里,曾唤小舟载酒,草阁枕江寒。月明歌绿水,云静看青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别秦中亲故

清代张印

人生聚散等浮萍,九载茫茫一梦醒。握手恐劳坚后约,掉头莫笑少乡情。

终南马首愁难见,灞水关前惜此行。今日将雏何处去,也同春燕暂南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新邻招集强往便归

宋代范成大

乐天渐老欲谋欢,大似蒸砂不作团。
已觉笙歌无暖热,仍嫌风月太清寒。
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於四者难。
却恐人嫌情太薄,聊将花作雾中看。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