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牡丹 惜花 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
残:凋谢。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30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揖让图

宋代释智愚

行必有师,进之以礼。
昭昭君子心,对面风波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牡丹

宋代徐荣叟

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今年底事花能贱,缘是宫不去赏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洪景伯韵 其二

宋代曾惇

半刺风流雅好贤,幽寻同举蔡经鞭。江梅满树为谁好,官柳著行还自妍。

笔阵如君难索敌,诗锋顾我敢争先。一春剩唤忘忧子,要看长鲸吸百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溯沔水西上即事作

宋代黄琮

乱山行不尽,脉络互联属。初遇喜奇峭,稍习厌荦峃。

凌晨问去程,西溯沔水曲。寒流净匹练,泄泉铿碎玉。

独鹭破烟青,孤帆饱川绿。萧萧栟榈中,历落几家屋。

半扉翳芦花,破网挂疏木。时见溪边人,添薪斫修竹。

不意险巇尽,清川此豁目。安得解征鞍,借我径三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为西皋画山水

明代朱朴

天上归来鬓未秋,杜陵幽兴付沧洲。丛篁绝壁空山晚,独抚寒松看水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邹侍讲以诗问钱检讨索菊而仆以诗并骑邀之 其二

明代杨士奇

邻菊初花粲可观,花前棋局足盘桓。寻常无事宜来数,即过城东来却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感事 其三

清代陈炽

乾坤托大义,振古匪自今。谁欤戴发齿,而忍怀佗心。

黄金尔何物,能使听者瘖。胡越殊风会,欢爱同裳衾。

祸机伏肘腋,一发谁可禁。人心逐如面,咫尺成商参。

好音伊可怀,亨鱼溉釜鬵。恻恻匪风诗,寄慨一何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虞美人

清代屈大均

青山渐渐围天尽。峡口春难认。渺茫烟树带渔村。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

沙鸥贴水随波远。吹笛教飞断。炊烟欲湿雨来时。恨尔衔鱼高下不曾知。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