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应氏二首

两汉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写景 送别 宴会 慰勉 怨情

译文及注释

其一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其二译文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

赏析

其一赏析
  此诗作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应氏指应场、应璩兄弟。应场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时年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应场被任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当时应场也在军中。之后不久,应场受命为五官将文学,行将北上,曹植设宴送别应氏,写了两苗诗。这苕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二旬,写信步登上北亡嚣山,洛阳周围的群山便会历历在目。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阳城北,是曹植送应场的必经之路。"登"和"望"提挈全诗。只有登上北亡山,才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时年二十岁。应氏指应瑒、应璩兄弟,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面对荒凉萧条景色,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80-281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寺在武功,曾居此寺)

唐代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采莲曲

元代刘致

长安女儿淑且浓,日日采莲溪水中。笑插荷花照溪水,韶容欲与花争红。

溪中荷花深几许,溪上时时闻笑语。红酣绿缛不见人,应在荷花更深处。

归时夜凉溪水清,扣舷踏歌荡桨行。荷叶盖头花㔩鬓,溪上月明潮已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冶父山居七首 其四

明代洪恩

新苫尖头茅草,飒然骤雨斜风。夜半衣单漏湿,接来瓶钵西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玄明宫行

明代李梦阳

今冬有人自京至,向我道说玄明宫。木土侈丽谁办此,乃今遗臭京城东。

割夺面势创巀嶪,出入日月开帡幪。矫托敢与天子竞,立观忍将双阙向。

前矻石柱双蟠龙,飞梁逶迤三彩虹。宝构合沓殿其后,俨如山岳翔天中。

金银为堂玉布地,千门万户森相通。光景闪烁倏忽异,云烟鬼怪芃杳濛。

以东金榜祠更侈,树之松槚双梧桐。溟池岛屿鰋鲤跃,孔雀翡翠兼罴熊。

那知势极有消歇,前日虎豹今沙虫。窗扉自开卫不守,人时游玩摇玲珑。

陛隅龙兽折其角,近有盗换香炉铜。青苔生泥獍面锁,野鸽哺子雕花栊。

忆昔此阉握乾柄,帝推赤心阉罔忠。威刑霹雳缙绅毒,自尊奴仆侯与公。

变更累朝意叵测,掊克四海真困穷。长安夺第塞巷陌,心复艳此阉何蒙。

构结拟绝天下巧,搜剔遂尽输倕工。神厂择木内苑竭,官坑选石西山空。

夷坟伐屋白日黑,挥汗如两斤成风。转身唾骂阉得知,退朝督劳何匆匆。

人心嗟怨入骨髓,鬼也孰复安高崇。峨碑照耀颂何事,或有送男充道童。

闻言怆恻黯无答,私痛圣祖开疆功。渠干威福开者谁,法典虽严柰怙终。

锦衣玉食巳叨窃,琳宫宝宇将安雄。何宫不镌护敕碑,来者但看玄明宫。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史(六首选—)

清代袁枚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觉先归大梁二首 其一

宋代释德洪

残秋千里游梁去,破浪扁舟别我来。对坐无言看山月,一庭松雨在莓苔。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宫词十五首 其七

元代柯九思

传宣太府颁宫锦,近侍承恩拜榻前。制得袍成天未晓,著来香殿贺新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下第后春日长安寓居三首

唐代薛能

一榜尽精选,此身犹陆沉。自无功谠分,敢抱怨尤心。
暖陌开花气,春居闭日阴。相知岂不有,知浅未知深。
暂屈固何恨,所忧无此时。隔年空仰望,临日又参差。
劳力且成病,壮心能不衰。犹将琢磨意,更欲候宗师。
关东归不得,岂是爱他乡。草碧馀花落,春闲白日长。
全家期圣泽,半路敢农桑。独立应无侣,浮生欲自伤。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