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
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支:借作“枝”。
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
容、遂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
参考资料:
我家承平住城郭,自从乱来徙村落。朝朝临河望烽火,只怕江船向南泊。
今年李寇打南乡,五更马蹄踏月光。小船载军大船马,旗头直捣珠林下。
乡夫捲地散如烟,哨马已过前山巅。尽杀丁男掳妇女,手麾牛羊雨中去。
前军出营后军续,昏夜抽刀草间宿。缚人先问窖中金,放火还烧陇头粟。
先锋最说姚府军,火伴却是州城人。全装尽作姚家扮,面目虽驯谁敢嗔。
人家兵过无遗物,万落千村总萧瑟。室庐灰烬盆盎空,只有田园将不得。
君不闻东邻一老叟,向来家业馀升斗。不论贱价卖花银,又向城中赎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