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注释
寒塘:秋天的池塘。
晓发(fà):早起弄发。
坐:因。
乡心:思乡之心。
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参考资料: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
参考资料: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256篇诗文
沈君家住钱塘县,自小从师学书剑。一朝随牒上京师,总诧青油幕中彦。
此时正伐西南夷,尚书帐前多虎貔。君来跨马作从事,不怕羽檄如星驰。
凯旋北阙方行赏,元戎再入东西广。载笔先须拣俊才,属櫜又复辞天仗。
朅来元戎罢远征,却总江淮漕运兵。辕门案牍分曹署,巨舰旌旄作队行。
君在军中不贪利,学取汉朝清白吏。主人喜是平江孙,佐史还推隐侯裔。
手提长铗漫空弹,一榻恒依大将坛。半生饱识从军乐,八品甘为寄禄官。
莫惜青衫留滞久,老大功名须到手。殷勤我是尚书郎,送别旗亭重回首。
正喜漏沉宵静,陡送繁声到。琤瑽不是先时小。是骤雨跳珠,怒号万窍。
织女恼。把银河、半空倾倒。
风声暴。雷声旋绕。蝶梦惊回悄。桃笙竹簟寒生峭。
有老妻关切,隔房先报。夜凉了。须斟酒、罗衾添好。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