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饮马长城窟行

唐代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冬天 边塞 爱国 战争 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 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状。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上千里雪覆。此联进一步

  

创作背景

  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参考资料:

1、 胡晓明.贞观长歌·大唐盛世创业史: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422页
2、 政协灵武市第十届委员会编.灵武文史资料第9辑第117页
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白鹰

唐代刘禹锡

毛羽斑斓白纻裁,马前擎出不惊猜。轻抛一点入云去,喝杀三声掠地来。

绿玉觜攒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都缘解搦生灵物,所以人人道俊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岁暮琴川返棹,折得红绿梅。是日已立春矣,舟发赋此

清代顾书城

久客俄惊换岁华,归时赢得睹梅花。风轻日暖清芬逗,我与春光共到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越王台

唐代崔子向

越井岗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
古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陈都阃汝玉

明代潘希曾

阀阅承三世,声名重一时。玺书凡几赐,节镇亦频移。

志在吾儒事,功收大将旗。伏波终矍铄,未老莫辞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望西山

清代彭孙遹

太行千里脉,叠嶂拥关门。一雁分秋色,双雕落晓痕。

回峰沈日影,飞瀑洗云根。望望空归去,幽奇好细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郡城南曰琼台北曰语海余易之曰云海登眺有感 其二

宋代李纲

古来云海浩茫茫,北望悽然欲断肠。不得中州近消息,六龙何处驻东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永宁赴晁应之见招赏花途中遇雨

宋代张耒

行云浓淡日无辉,轻雨飘飘点客衣。
马上漫郎醒复醉,一杯容易送春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宋代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