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拂晓时分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榆树叶,原来昨夜下了浓浓的秋霜,使得榆叶纷纷坠落。军中的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月亮还未落下,孤零零地挂在天边。
边塞辽阔无边,就连大雁也飞不到尽头。随风传来的晓角声里,吹奏的是《小单于》这首曲子。
注释
晓角:一作“鸣角”。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关榆:古代北方边关城塞常种榆树,关榆就是指关旁的榆树。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芜”。
汉月:一作“片月”。
无限:一作“无数”。
卷入:一作“吹入”。小单于:乐曲名。
参考资料:
李益这首《听晓角》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此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该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186篇诗文
射阳湖上烟树多,浊水奔流江作波。邗沟西北入淮去,一夜秋风渡漕河。
竹西歌吹何年路,广陵回首瓜洲渡。胥泾不见浣沙人,参军只有芜城赋。
真州昔与谭生游,门下每称刘子脩。曾揖长桑传肘后,还能满壁画沧洲。
前年击筑过燕市,昭王台边遇刘子。挥毫命酒见平生,荐引无人解知己。
丹青传色出董源,晚于山水师荆关。犹恨壮观未极意,跨蹇从我游西山。
风吹柳花满京阪,忽忆射陂春已晚。公卿投辖不可留,买舟直向湖南返。
到家稚子候门庭,湖上芦黄枫树青。行持西掖裁书笔,归注东皋让酒经。
我畏东华软红热,木门琅仓不堪谒。长吟左氏招隐诗,寻尔持竿钓湖雪。
君公隐牛侩,文休食马磨。身则困空乏,道为如切磋。
昧者不知此,轻受郑灼唾。遑乎欲奚为,况觅阳春和。
余惟素贱贫,学晚仍废惰。念将求岁馀,要必取日课。
向来四方游,不办一室坐。已深芜秽遭,更值雪霜挫。
兹行自栖迟,讵得嗟轗轲。固殊南山归,敢曰东山卧。
胡为论知仁,乃复称同过。我无归去辞,君有归来些。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