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参考资料:

1、 王相 顾农.千家诗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84-85
2、 黄珅 译注.朱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80

赏析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参考资料:

1、 黄珅 译注.朱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80
2、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3-5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3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寒食清明十首

宋代刘克庄

时节浇松近,人家擘纸归。
但知题墓好,不笑乞墦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长寿庵写经示众十五举 其三

明代张萱

出水与未出水,莲叶即是荷花。正去偏来都着,这边那畔元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新春试笔

明代苏仲

岁月经营百不休,时情于我两悠悠。一行新历初开眼,五十年光又起头。

临老敢将身计较,效忠无补世筹谋。东风唤起流莺语,烂熳春光满地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沛水行

明代陆深

沛水东决如沸汤,家家水痕强半墙。麦苗不收枣树烂,鸡犬缚尽无糟糠。

河上丈夫七尺身,插标牵女立水滨。自言丰年娶得妇,结发甫能勾十春。

隔年生女如获宝,阿翁提携阿㜑抱。两岁三岁学步行,邻里尽誇皮肉好。

今秋粮限不过年,县官点夫夜拽船。可怜此女八岁馀,决劵只卖四百钱。

钱财入手容易尽,但愿分投避饥馑。借问上船何处州,异日经过烦附信。

答言家住越州城,绿树青山好托生。桑树养蚕常着帛,湖田种稻早炊粳。

听罢那禁双泪流,相逢只合死前休。闻道越中多赋敛,父北儿南两地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吴采臣粮宪春日偕两令君令甥及诸公过游予他出乘予新制舟至大通寺 其六

明代释今无

近水孤村尚种茭,岂知戎马已生郊。流离人似亡家狗,拥肿僧如大腹匏。

索食何门容踯躅,吞声是处见喧呶。文园词客贻仙韵,且自乘鸾把月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颜长官百咏 其一 贫女

宋代朱继芳

春风有分到儿家,也插花枝表岁华。但得作嫔君子室,随宜妆遣不须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孙季蕃

宋代翁卷

立谈飞絮中,相遇在吴宫。
以我为生拙,怜君失计同。
醉酣花落月,吟苦竹摇风。
自作庐山记,幽奇欲遍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读汉文纪

宋代王禹偁

西汉十二帝,孝文最称贤。
百金惜人力,露台草芊眠。
千里却骏骨,鸶旗影迁延。
上林慎夫人,衣短无花钿。
细柳周将军,不拜容櫜鞬。
霸业固以盛,帝道或未全。
贾生多谪宦,邓通终铸钱。
谩道膝前席,不如衣後穿。
使我千古下,览之一泫然。
赖有佞幸传,贤哉司马迁。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