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
饮酒有至乐,乐极不可湛。愿奉尊禁图,为君警其贪。
斯盘本规制,文理粲梓楠。阖辟恒虚中,隆址而穹弇。
中画五十行,令条杂周参。行尾各承窍,运珠随所函。
司令迭进之,盘动珠走龛。怡然信所值,启视纷雄眈。
旅酬斯款款,大爵何潭潭。杜觯且浮二,汉酺乃行三。
问奇惧乖应,别类愁误探。秉烛卜昼夜,飞觞遍东南。
交酢宾主欢,对酒驺从惭。揖让忽致敬,吟哦遂忘餤。
交传意孔均,自卜情乃甘。饮或与其免,量仍随所堪。
岂不重酬劝,终焉戒沈酣。山城淡月夕,尊俎浮飞岚。
刘侯爱敬客,持以慰盍簪。常思宾筵悔,童羖恐酗谈。
孰知尊禁严,防卫甚铠䤴。祭遵昔投壶,坐不拥戈锬。
歌咏肃边境,岂在多杀戡。顾我羁旅中,局促伤忧惔。
欢然及数子,契合如神镡。下怀将军仁,上感圣泽覃。
乃知太平世,礼乐归濡涵。
半生多愧一无能,况是云堂退院僧。花径得閒仍自扫,诗坛相望几人登。
但教心地明如月,何碍头衔冷似冰。曾制荷觞邀竹醉,名山风雨话传镫。
面壁能参文字禅,一花一石总清妍。法云珍重开初地,香火终须赖后贤。
自有洞天藏白鹿,本来居士属青莲。投桃报李吾何敢,且结三生未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