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鸣叫声将我从遥远的梦境中惊醒,已是三更时分。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没有人声,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头。家乡的山上松竹已长大变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注释
小重山:词牌名。一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创作背景

  绍兴六年(1136)至绍兴七年(1137)岳飞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但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对其大加干涉和阻挠,迫害主战派。多人被罢免和杀害,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有付诸东流的危险。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均写于词中。

  

参考资料:

1、 江天.《中国才子文化集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622-623

赏析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艮岳百咏 萧闲馆

唐代李质

书草吹来种种香,好风移韵入松篁。丹台紫府无尘事,倚觉壶中日月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竹泉篇二首为铁笔王子 其二

明代徐渭

籀也长愁宿墨栖,相将洗砚凿鹅池。今添竹坞新生水,尽荡松烟旧死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哭汪司马伯玉十首 其九

明代胡应麟

龙宫开净业,鹫岭学枯禅。障息三天外,神游万劫前。

空花函谷梦,祇树肇林缘。谁复偕苏晋,长斋绣佛筵。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暮归沙堤

明代王恭

十里黄沙海上头,数株榕叶半沧洲。西风禾黍平侵户,落日云山远带楼。

雁影萧萧孤笛暮,砧声杳杳几家秋。候门稚子牵衣笑,不省微霜著敝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客有出示御制登中和堂诗小臣斐然仰次宸韵二首 其二

宋代李纲

贱子志丘壑,敢怀要路津。偶乘风云会,冀拯凋瘵民。

误被圣主知,坐期功业新。飘零继三黜,奔走亦已勤。

生还鲸海中,仰荷皇天仁。不然铄金口,何有鸿毛身。

当从玄豹隐,无复尺蠖伸。感叹魏公言,愿使为良臣。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怀呈景仁

宋代司马光

草木正蕃庑,孰知天地秋。
况兹宿雨余,景气益和柔。
消摇愧簪绂,梦想怀林丘。
兹志久未果,素发今已稠。
仰视白日光,浩荡浮云流。
安得黄秸羽,陵风千里游。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日游澹岩火星岩朝阳岩

宋代项安世

一日三岩可了,半生两脚初来。
不怕天公雨涩,青鞋飞上崔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叠元旦前韵示陈、叶诸君

清代林占梅

干戈扰攘岁云周,百计焦劳几白头。历过功名堪冷齿,阅来世事愧昏眸。

利心皆是争趋鹜,人意难如任唤牛。揽辔澄清原夙愿,中流敢后祖生舟。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