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别滁

宋代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设下酒宴为践行。
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开怀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

注释
别滁:告别滁州。
浓烂:形容鲜花灿烂。轻明:一作“轻盈”。
且:一作“只”。
离声:指别离歌曲。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0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0

赏析

  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

  诗的前二句以绚丽的春光衬托热烈的送别场面。后二句抒情,内里实在蕴含着惜别的深情,只是故作旷达自慰且慰人。这首诗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

  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

  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

  

创作背景

  欧阳修于公元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123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高祠

清代缪葆忠

名爵各美饵,鹜趋入网罟。猗嗟范少伯,五湖当茅土。

典午倒太阿,强藩日跋扈。季鹰思首邱,莼鲈易华膴。

卓哉天随子,骚坛列旗鼓。采荈顾渚山,絜身谢尘组。

奕世感清芬,合祀隆醴脯。萧萧岁寒松,劲节风千古。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刘知监端午前一日以诗送甜苦笋末章有谢绝香蒲与酒壶之句以五绝句送酒 其四

宋代许及之

一沐未还旬日谒,片言敢折累年囚。杜门莫羡过僧夏,多雨方愁损麦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晚思

宋代杨冠卿

花意就销歇,芳树初阴阴。
薄帷受清吹,鸟声幽院深。
感此时节改,素标不胜簪。
取酒洗玉船,慰我怀古心。
小醉睨落景,归盟犹可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戏作公子歌送宣明府

宋代洪朋

人间天上张公子,宰邑弹琴艺桃李。门前五柳卧桁杨,刃无全牛有如此。

三年墨绶何必迟,万里青云从此始。壁阴多暇清昼同,生尘罗袜醉春风。

东飞伯劳西飞燕,南飞乌鹊北飞鸿。红妆倚楫君青骢,但愿主人黑头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归雁吟

元代杨维桢

江南荷叶黄,见尔来江乡。
江南春水暖,归路同天远。
春复秋,秋复春,南来北往多苦辛。
沤为友,鹭为邻。
他山鹧鸪好结婚,只往江南生子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沈梅冈四首 其四

明代庞嵩

万象原来祇一心,目中成色耳成音。到头会领无言意,拍手光风自在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病起有怀柬雪湖

明代谢迁

篱菊傲青霜,庭槐拂晴昊。寒帘步前除,爱此风日好。

伏枕动旬月,径路生秋草。晏起每科头,能避管宁少。

平生炯双眸,眦睨空尘表。遐观凌太行,俯瞰沧溟小。

纤翳忽为孽,天岂息吾老。闭门养沉晦,虚室乐閒悄。

达人戒用明,至道贵冥杳。独醒对群酣,清白太分晓。

世路方崄巇,尘缨顾萦绕。习静信良图,知几明不蚤。

馀光幸来复,衰容觉枯槁。形影两不愧,天真愿相保。

浮名等身外,安能寘怀抱。简编夙所眈,此志殊未了。

摩挲向明窗,努力尚探讨。寂寞眷同心,矫首城西道。

鹊噪灯含花,衡门频却扫。一笑定何时,芳樽共倾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上庄访笪居士

明代盛时泰

独行深树里,细路绕茅堂。
山色迎人出,梅花度水香。
燕泥留雨气,鱼藻入天光。
住近石桥畔,村沽夜可将。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