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小雅·节南山

先秦佚名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诗经 抒怀 怨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层层叠叠的山石危立险矗。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引得普天下百姓万众瞩目。仁人君子为国政忧心如焚,不敢开玩笑哪来幽默谈吐!国运已经衰落得如此不堪,你为什么还这样熟视无睹!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但他执政不平有何善可言?苍天无眼正降下重重祸患,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
我敬爱的太史尹氏大官人!你可是咱大周王室的根本,执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臣。天下四方的安稳靠你支撑,天子权威的牢固靠你辅振,百姓的生活道路靠你指引!现在却得不到苍天的眷顾,你不该总

鉴赏

  《小雅·节南山》所指责的对象则是幽王及其权臣。前人屡辩诗旨是“刺王”还是“刺尹”,甚为无谓。总因古代君臣名分颇严,论者又往往横亘一“诗可以怨”或一“《小雅》怨诽而不乱”之念于胸中,因之便有不同的“先入为主”之念在作怪。今就诗论诗,直刺师尹,颇为鲜明;而一再怨望“昊天”,又借以指责天子。

  关于师尹,自毛传以来皆解作“大师尹氏”,至王国维始辨析其为二人,即首掌军职的大师和首掌文职的史尹。观《大雅·常武》中大师“整六师”、尹氏及其属“戒师旅”,则大师统军而尹氏监军,对照《小雅·节南山》诗首章,“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正合于军国主义背景,偏于责师;而“国既卒斩,何用不监”。乃监察司之失职,偏于斥尹。

  

创作背景

  关于《小雅·节南山》的时代背景和作年,考虑到宣王时虽用兵频繁,但毕竟号称“中兴”,与诗中描写的势臣跋扈、政权腐朽之情事不合,因此其事当在周幽王时代。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8-392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重入洛阳东门

唐代李绅

商颜重命伊川叟,时事知非入洛人。连野碧流通御苑,
满阶秋草过天津。每惭清秩容衰齿,犹有华簪寄病身。
驱马独归寻里巷,日斜行处旧红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酬孙少述

宋代刘攽

意合非有求,道远义弥敦。诗书获我心,将老遂不谖。

颓龄若驰波,哀逝稍不存。念君税馵羁,饮水栖衡门。

正容悟失道,已矣将何言。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夏臻

明代殷奎

终南山色亦佳哉,野鹤孤云处处来。子夏小冠亲手制,许生宽褐称身裁。

淮南桂树何年别,溪北梅花几度开。归去草堂流水在,不堪清浅问蓬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胡文善之官海南文昌县 其一

明代来复

琼州南去海冥冥,婺女垂光应地灵。洞入朱耶泷水白,山蟠黎母瘴烟青。

邮炊每食桄榔面,蛮赋多输翡翠翎。定有远人歌善治,风谣纪德重镌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司徒刘近山邀造别墅之土楼蓬蒿塞径时有高二尺五之嘲因赠以诗

明代郑岳

诛茅南郭托幽栖,簇簇烟村路转迷。故垄松楸山下上,丰年禾黍屋东西。

高官归第贫如洗,速客看山醉似泥。韦曲去天元尺五,旁人休笑此楼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夏日天界寺古桧下同诸词客听雨

明代邓云霄

林外斜阳侧布金,忽团云气昼阴阴。谁传玉女吹流电,不信天花散作霖。

大泽共沾功德水,空山遥听海潮音。君看叶上明珠动,可悟青莲不染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肉户玑公使之燕京

清代黄遵宪

《海外大荒经》,既称带方东。是有君子国,挂剑知儒风。

唐宋时遣使,车书万里同。缁流唱金经,武士横雕弓。

内国既多事,外使不复通。迩者海禁开,乘时多英雄。

捧盘从载书,隔海飞艨艟。益知唇齿交,道谊在和衷。

子今持使节,累叶家声隆。博学等黄备,抱德追菅公。

冠垂华蘤枝,手撚梅花红。同行二三子,亦如贵珠鬃。

子能弥阙失,竹帛铭汝功。今日送子去,东西倏转蓬。

扶桑遥回顾,旭影多朦胧。仰瞻阙庭高,我心亦忡忡。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何伦秀才亲霄不能举冀其亲戚故人有知之者

宋代叶适

两母久未葬,魂冷常夜嘶。
病妇槌心号,血尽身为泥。
我死不息惜,少忍赋有甓。
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