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注释
泥融:泥泞。
行(xíng)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
参考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32篇诗文
西徼百蛮底,南荒三楚边。苗顽风未殄,盘瓠种犹传。
江自牂柯发,山从越巂连。封疆秦日画,威德汉朝宣。
马援军曾驻,狄青师载旋。羁縻诸洞在,弃置左官迁。
夷獠分生熟,怀柔异后先。鸟言难白别,椎髻费红缠。
篁桂深林薄,茅茨小栋椽。巢居牛畜共,邻处虎狼联。
猎野撚花箭,涉川刳木船。蝮蛇勤执贽,鸡骨惯占年。
畬种原头火,村炊树杪烟。兵尘竹子后,瘴雨桂花前。
径路微微入,藤萝密密延。小桥过略彴,轻簥送鞦韆。
象郡通蕃甸,珠崖到海壖。驿牛无脱辔,洞马不加鞭。
饮涧猿悬臂,吹潭蛟长涎。危峰常欲堕,怪石久皆穿。
忍听归归鸟,愁看跕跕鸢。沙姜长竖指,泥蕨细钩拳。
寘毒雠家快,挑生左道便。行厨避民舍,停箸问宾筵。
近腊缝山罽,迎秋拾木绵。夔羵为伴侣,麋鹿当牲牷。
蛮鬼歌堂赛,狡童舞袖翩。溪翁醉皆倒,野妇喜如颠。
负弩常从犬,扳罾或得鳊。孰云殊土俗,自是一山川。
白发知何叟,青衣立竦肩。送瓜强留客,供酒不论钱。
请说两江事,含悽双泪涟。前朝失政体,酋长窃兵权。
角面桃弧劲,鱼鳞竹甲坚。敚攘时彼此,剽掠转寅缘。
圣主开弘业,遐方囿化甄。居然列郡县,忍尔黩戈鋋。
岂料潢池地,从观埳井天。群凶多不逞,同恶复相牵。
春废桑麻垄,秋荒蔗芋田。官军扫氛翳,鼠辈委腥膻。
污染犹蒙宥,强梁讵足怜。智高今显戮,孟获已深跧。
残命嗟如线,新官幸似弦。爱民有元结,奉使遇张骞。
苦语怕终听,同仁赖曲全。乾坤新再造,日月大无偏。
岭徼虽称远,岩廊正任贤。观风小臣在,归拟奏诗篇。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