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代皇甫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送别 友情 留恋 惆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注释
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
沉沉:形容夜色浓重。
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姑苏:苏州的别称。
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参考资料:

1、 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六卷》.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109
2、 胡昭著,罗淑珍.《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第一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709
3、 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85

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

  

创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981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秋战国门。庄公

唐代周昙

齐甲强临力有馀,鲁庄为战念区区。
鱼丽三鼓微曹刿,肉食安能暇远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刘蕡问疾

唐代王建

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
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桐江钓台

明代张萱

高台寒傍万山幽,玉削中天俯碧流。双足已闻加帝腹,一竿何事老江头。

翻风绝壁鸣丹叶,蹴浪归帆起白鸥。岁晏正淹台上望,浮云直北不胜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陈进士宗之采实录于江西便道省亲

明代程敏政

史局新开傍石渠,四方收录遣文儒。名堪万选谁踰子,才擅三长却愧予。

吉日汉槎同上道,盛时尧典待成书。往来最喜还家便,赢得高堂问起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怀南园五先生

明代邓时雨

五子当年擅粤台,翩翩曾拟建安才。词场砥砺前茆进,石室深藏削竹来。

聚散古今成梦寐,风流簸荡见琦瑰。南园再到寻幽胜,抚景能无首重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谢林雪斋 其三

清代丘逢甲

八幅丹青速置邮,谁知半落馆人廋。从教今古同佳话,妙画通灵顾虎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出郭

宋代赵蕃

疏篱树树李花雪,野寺条条杨柳丝。春风收雨雨收后,白日变晴晴变时。

有馀不足无尽景,截长补短何限诗。烟霞痼疾句成僻,老矣折肱真得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山中楚辞 其六

宋代高似孙

木蔌蔌兮皆冬,汎山林兮迎雪。匠此妙兮磅礴,信天人兮豪杰。

当是时雁分黯淡之云,花弄扶疏之月。酒涉隽兮少对,诗造微兮自悦。

天山兮谁饥,蔡州兮谁决。眇斯人兮毋作,雪霏霏兮空洁。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