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不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à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

  

创作背景

  公元1095年(宋哲宗绍圣二年)端午,这时东坡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参考资料:

1、 王德先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第1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7,第135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3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菱鸿

魏晋张协

乘鹢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灵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卓女怨

唐代卢仝

妾本怀春女,春愁不自任。迷魂随凤客,娇思入琴心。
托援交情重,当垆酌意深。谁家有夫婿,作赋得黄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高平朱(一作米)参军思归作

唐代韩翃

髯参军,髯参军,身为北州吏,心寄东山云。
坐见萋萋芳草绿。遥思往日晴江曲。刺船频向剡中回,
捧被曾过越人宿。花里莺啼白日高,春楼把酒送车螯。
狂歌好爱陶彭泽,佳句唯称谢法曹。平生乐事多如此,
忍为浮名隔千里。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五渡谷

元代刘昂霄

南山如碧环,缺处苍崖开。当年造物手,办此何神哉。

睥睨倚天壁,千古封莓苔。源源万斛泉,飞出重山来。

白龙三百丈,行处鸣春雷。巨石若栋宇,磊砢相推排。

跳波与溅沫,馀怒犹喧豗。我来值杪秋,万壑风声哀。

黄花杂红树,锦绣纷岩隈。奇胜夙所贪,欲去仍裴佪。

题诗还自笑,愧我非仙材。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没田

明代王邦畿

草莽惭无罪,书田亦没官。为言作王圃,不杀已仁宽。

身贱寡尤易,家贫免累难。不知将八口,长铗向谁弹。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挽崇滚弟

明代黄公辅

尔我同庚如骨肉,相随宦邸鹤音和。十年三径陶然共,千古一朝可奈何。

去岁欢颜浮柏斝,今时青泪湿春罗。栽蔬隙地间抛却,谁为编篱护薜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

宋代张先

藕丝衫剪猩红窄。衫轻不碍琼肤白。缦鬓小横波。花楼东是家。

上湖闲荡桨。粉艳芙蓉样。湖水亦多情。照妆天底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诚上人游方既归林下焚香诵经以严报地相见欣然留不欲去遂赋小诗

宋代李之仪

委曲披高下,虚明得静深。佛香平日愿,经卷本来心。

地据三车上,尘无一点侵。出山应有恨,何处似如今。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