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田上

唐代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注释
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披蓑(suō):披着草衣。 蓑:蓑衣。
俱:都。
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2、 郑竹青 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871页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页
崔道融

崔道融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吴而待守归州 其三

明代黎民表

十月江清露冕游,鹧鸪啼处楚云流。如花笑倚黄陵庙,日逐长安客自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黄河

明代范景文

不是来天上,何如坼地开。掀风看浪舞,挟雨欲山摧。

古岸蛟龙徙,清时璧马灾。行河财力尽,临岸意徘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岁暮五首 其四

明代李梦阳

叹往嗟来秪自痴,未衰那即鬓如丝。同朝鹓鹭云霄隔,故国松楸道路疑。

园草唤愁偏勃勃,槛梅偷腊故垂垂。端居寂寞无双蒂,强食栖迟有一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失题十七首 其十四

明代张弼

安山道士寄诗来,又见黄花五度开。司马正当兴礼乐,季鹰聊自避尘埃。

一轮明月三江水,万里清风百尺台。北望悠悠思无限,相逢且覆掌中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新妇石 其三

明代邓云霄

塞北书难寄,衡阳雁不回。独怜心匪石,空有泪成灰。

风月谁为主?莺花肯自媒。武都山下镜,应照片怀开。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下水船

宋代晁补之

上客骊驹系。惊唤银屏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罗结。凤钗垂,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
半窥镜、向我横秋水。斜颔花枝交镜里。淡拂铅华,匆匆自整罗绮。敛眉翠。虽有愔愔密意,空作江边解佩。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秀亭秋怀十五首 其八

元代方回

积闷何可遣,高峰上云端。水南彼何所,缥渺浮孤烟。

郁塞树木古,深幽窗户妍。一楫往从之,岂无凌波船。

绝景未易写,良朋求亦难。独往或兴尽,空叩林下关。

不若遥相望,聊寄吾意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 其二 秋江晚眺

清代赵我佩

远峰眉黛伤心碧。荒凉古道飞黄叶。家住在江南。江天秋水涵。

风前人影瘦。小立垂双袖。但得学归鸿。云罗万里通。

崔道融

崔道融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