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酬朱庆馀

唐代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

赠答 考试 写人 赞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注释
酬(chóu):酬答。
朱庆馀:诗人朋友,宝历进士,秘书省校书郎。
越女:越国美女,西施。
出镜心:出现任明镜中,意即揽镜自照。
更:又。
沉吟:犹豫不决。
齐纨(wán):齐地出产的细绢。
菱歌:采

鉴赏

  “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创作背景

  宝历年间(825—827)朱庆馀在秋风萧瑟、科举考试前夕,背着行囊,来到长安,作了《近试上张水部》,写给当时任职水部郎中的诗人,诗人收到这首婉约隐喻诗之后,莞尔一笑,当下就提笔写了这首诗,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1074页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4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酷吏列传序

两汉司马迁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二十二兄北游寻罗中

唐代岑参

斗柄欲东指,吾兄方北游。无媒谒明主,失计干诸侯。
夜雪入穿履,朝霜凝敝裘。遥知客舍饮,醉里闻春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朱教之姑苏二首 其二

元代曹伯启

斗南名士浙东宾,落纸云烟字字新。道出羲皇非傲物,学宗伊洛反疑人。

楩楠生世终为贵,诗礼传家未属贫。常记江城风雨夜,短檠相对话情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逢侠者

明代徐熥

了不知名姓,偶遇长安市。片语忽相投,欢然结生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赋得风入松和贞元作二首

明代邓云霄

松关乍涌海门潮,谁送寒声度泬寥?楚苑雄风来谡谡,秦年残雨尚潇潇。

微闻虎啸惊栖鹤,轻动龙髯拂野樵。时有幽人听爽籁,扫开金粉结茶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仙人掌

清代张维垣

柏梁台上指纹明,高立仙人一掌擎。汉武痴心犹未足,饮来不见寿长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雨涌泉

宋代周兑

杨岐山下出灵泉,与海相通亘古传。汹涌便知天欲雨,为言阴石不须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宋代丁谓

不起纤尘让,宁辞一篑劳。
始从拳石大,终致极天高。
莲顶观归马,蓬壶见负鰲。
器车呈上端,绳检秘崇褒。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