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春天 闺怨 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注释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参考资料:

1、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编著. 我爱诵读 4A级[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8.

鉴赏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当时,诗人由浙江东阳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经义乌的苏溪时,观赏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在苏溪亭中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主编. 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37.
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线装经典:唐诗鉴赏辞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232.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苦热行

两汉曹植

行游到日南。
经历交址乡。
苦热但曝露。
越夷水中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习家池大堤诗

唐代杨于陵

习氏踪谁寄,羊氏道可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硖石道中

宋代韩琦

气爽风清八月天,雨馀秋色自萧然。正当崤渑难行路,得见田畴大有年。

丛薄远青供极望,霁云低白半危巅。河桥咫尺乡程便,病质虽疲喜强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中曹学士除浙江财赋总管闻至姑苏

元代萨都剌

钱塘西府曹学士,饮酒吟诗亦快哉。閒醉时游虎丘寺,浩歌独上姑苏台。

一生好客黄金去,百岁催人白发来。藉藉声名满天下,朝廷今日肯遗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初入西署二首 其一

明代欧大任

大李班棘位,国法铸鼎存。折民徵虞书,祥刑丽周官。

毕弋开一网,下车泣群冤。好生钦恤哉,资始尊乾元。

参辟兴何世,奏谳谁能原。春露鲜时布,秋荼日以繁。

上有圣明君,播令弘湛恩。五听夙申戒,三宥仍平反。

小臣忝末职,受宪敢不惇。迈种愧咎繇,愿察嘉石言。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虞美人 咏水仙

清代陈紫婉

湘灵解佩凌波去。都是留春住。替他欢喜替他愁。也并梅花一处、梦罗浮。

天生修洁天生冷。小坐明妆靓。十分香孕碧琉璃。除却窗儿外月、没人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雪后与张转运任通判何都官游湖上

宋代宋祁

湖天初日驻彤幨,雪霁楼台朔气严。
浮湿浅花全裂缟,拂沙残白暂成监。
澌迎客棹容徐进,寒著宾罍喜细添。
农壤遍膏民疠息,相君馀兴付厌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自黔中东归旅次淮上

唐代李频

行旅本同愁,黔吴复阻修。半年方中路,穷节到孤舟。
夕霭垂阴野,晨光动积流。家山一夜梦,便是昔年游。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