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
3、 刘学锴.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496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30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红蔷薇

唐代牛峤

晓啼珠露浑无力,绣簇罗襦不著行。
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托宿方山余庵

宋代邵棠

世上飞尘不到山,萧萧佛屋两三间。
老僧饱玩松花月,春去春来意自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韫禅师

明代乌斯道

孤踪随宝地,硕德重禅林。雨遍龙归洞,天空鹤在阴。

泉声山路静,松影石塘深。何日听高论,令人慰夙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怀二首 其一

清代孙元衡

花事齐台歇,公田陆海荒。十年良巳倦,万里复相望。

彼岸浮鹏外,灵槎著日傍。梯航俱入贡,天尽岂他乡。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卖花声 寄韵仙

清代汪淑娟

独自展鸳衾。情思昏沉。芭蕉滴雨好难禁。便是当时心也碎,何况如今。

坐起费搜寻。调弄徽音。七弦原是一条心。千万休将心冷了,叮嘱瑶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龙吟 江行望秣陵作

清代陈维崧

轻舟夜剪秋江,西风鳞甲生江面。瓦官阁下,方山亭外,惊涛雪片。

一带蒋州,千寻铁锁,等閒烧断。只波间皓月,流光欲下,旧曾照,金陵县。

何处回帆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回思旧事,永嘉南渡,流人何限。

如此江山,几人怜惜,斜阳断岸。正江南烟水,濛濛飞尽,楚天新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一夜东风穿绣户

宋代苏氏

一夜东风穿绣户,融融暖应佳时。春来何处最先知。平明堤上柳。染遍郁金枝。姊妹嬉游时节近,今朝应怨来迟。凭谁说与到家期。玉钗头上胜,留待远人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杜抚勾古意六首 其三

宋代释德洪

长松援丈萝,无事登青冥。因缘偶然尔,初非出经营。

我受气类似,抡材置勿听。翟公亦痴绝,书门议交情。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