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孤雁 / 后飞雁

唐代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咏物 写鸟 孤独 哀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进食又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注释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望尽天际。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一作“亦”。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

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

  

创作背景

  《孤雁》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 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参考资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齐天乐 题哀蝉沧桑红泪词后

魏晋高燮

美人脉脉临风倚,阑干夕阳如诉。叶病成红,花啼有泪,总是者般凄楚。

谁教延伫。但蹙损双蛾,蕴愁难吐。湿透罗巾,抱琴背立甚情绪。

伤心料他无数。道沧桑影事,侬能记取。故国残灰,芜城宿草,旧梦重重尔许。

知音未遇。便弹向空山,寂无人处。死尽南风,一声声更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皇城中花园讥刘白赏春不及

唐代令狐楚

五凤楼西花一园,低枝小树尽芳繁。
洛阳才子何曾爱,下马贪趋广运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偈十六首 其十五

宋代释士圭

悬泉千尺泻龙湫,一叶萧萧万木秋。坐看孤云行看月,更无佛法挂心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碧桃花

明代王鏊

夭夭嫩叶丽春辉,道是梅花却又非。香露乍匀红玉脸,轻云新染素罗衣。

日斜盆底开何晚,风动枝头落渐稀。再到刘郎应未识,红尘紫陌思依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兴

明代金銮

天际浮云入思深,物情生态看销沉。
南朝台榭多于昔,东晋风流不似今。
背岭夕阳明远烧,隔江霜叶下高林。
西风兰芷还堪把,拟向孤琴结短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夏日游黎惟敬山池

明代欧大任

名家开别墅,野客到閒堂。园籞朝光丽,山池夕吹凉。

蘋疏浮弱筕,筱长夹重杨。砌药翻朱萼,渠莲结缥房。

鱼摇鲸尾浪,燕拂桂枝梁。玉轸调风细,金尊对日长。

心期招隐客,业似草玄郎。倚石闻金奏,临流荐羽觞。

忻陪河朔会,恍在阆风旁。安得金鹅蕊,时同薜荔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霜天晓角

宋代张孝祥

柳丝无力。冉冉萦愁碧。系我船儿不住,楚江上、晚风急。
棹歌休怨抑。有人离恨极。说与归期不远,刚不信、泪偷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神龙中自容山追入上诗

唐代权龙襄

无事向容山,今日向东都。陛下敕进来,令作右金吾。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