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五代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夜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得飒飒作响。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一次次的斜靠在枕头上,辗转难眠。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闷,别的方法都行不通。

注释
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

鉴赏

  这首秋夜抒怀之作,具有李后主词的一般风格。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念。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明白,却又令人低回与困惑。大约是词人后期之作吧。读这类词,最要玩味其中环境氛围的创造,和抒情主人公浅貌下的深衷。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开头两句是说,昨天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首两句写秋夜风雨,完全是白描化的。表面看来,风雨大作,怪嘈杂的,其实除了“飒飒秋声”外,此时更无别的声音,反而见出夜的寂静。令读者觉得其境过分清冷,几乎要倒抽一口冷气。此种词句,最见后主本色。

  

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本首词就是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   

参考资料:

1、 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中华书局,2007:83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襄阳咏史 其三十四 的颅溪

金朝李俊民

得雨蛟龙未易图,枉劳木禺用机谟。死生毕竟谁堪托,今日才方见的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约游天台不果缅怀周观察已遂高跻用寄

明代顾璘

不到天台古石梁,羽衣金节闭云房。尘埃实少神仙分,药草虚传服食方。

海曰弄光开曙早,城霞悬采建标长。闻君直到华峰顶,倚醉题诗献玉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泾皋十咏 其六 蟠槐

清代顾书绅

古槐蟠踞似龙骄,屈曲离奇绿意饶。旅客何须问前路,浓阴斜荫义庄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经抚河遇雪舟中睡午方起

明代刘炳

沙溪风寒飞雪狂,风大不敢开篷窗。蒙头裹被睡过午,柁底浪急声舂撞。

岸上枫林茅屋小,新年家家无米粜。土灶作炊烟满船,灰压湿薪蚯蚓叫。

山僮不谙途旅艰,靴绽衣薄双眉攒。艰难末路乃如此,富贵有梦真邯郸。

却忆琼林侍宫膳,雪花不入黄金殿。酒上朱颜万国春,花簪乌帽千官宴。

锦笺彩笔赐题诗,仙仗频移出苑迟。衣惹御香罗袖窄,马蹄归踏杏花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梅与之序侄

明代杨士奇

盘中松竹如云雾,尚少梅花玉雪姿。置在草堂成四友,岁寒相对静相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代所思别后阿姚 其一

明代王彦泓

相逢羞涩怕猜嫌,别去那知怅恨添。独对镜奁空怏怏,乍拈针剪复恹恹。

梦魂弱絮从风乱,心绪系花被雨沾。悔不暂留欢且住,未妨长隔一重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关元诚所藏赵观四景画 其二

明代欧大任

绿树青山日未斜,镜湖一曲有荷花。云霞隐映开元敕,行客遥知贺监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昆明湖杂咏

清代刘曰萼

石瓮山前日又曛,绣漪桥下水沄沄。金辽往迹残碑少,谁问湖边耶律坟。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