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即事

清代王士祯

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
鹅儿湖北烟初暝,背指明霞几缕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荷芰田田吹过十里清风,如刀渔船拨开莲叶荡出荷花丛中。
鹅儿湖北岸暮霭升起湖面渐渐昏暗,渔人背身指着天上几道火红彩霞。

注释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
荷芰(jì):出水菱荷的叶与花。
舠(dāo):形似刀的小船。
鹅儿湖:在江苏高邮县西。
暝:昏暗。

参考资料:

1、 黄世平主编.四库精华 集部(下):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1097
2、 王小舒,陈广澧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王士禛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56

创作背景

  王士祯二十六岁即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时,赴任扬州府推官。在扬州任职五年间,王士祯写下很多诗词和游记。本首诗诗就是其在扬州期间所作。   

参考资料:

1、 石玲,王小舒,刘靖渊著.清诗与传统:以山左与江南个案为例:齐鲁书社,2008.12:95

赏析

  王士祯的山水诗在清代堪称绝唱,是其神韵风格的典型和标范。然而他的田园诗作品也别具风神。这类作品数量上虽然不及山水诗多,其地位却不可低估。其实王士祯正是从描绘家乡的风光起步,开始他的创作道路的,乡村题材的创作蕴含了渔洋对故乡山东新城的热爱和童年生活的追忆。由于这种种原因,他的田园诗往往具有一种虚实相融的特点,景外之意颇多,当然这又成为神韵风格的某种体现了。

  全诗纯用白描,一般人们称诗歌的简笔勾勒为白描,其实白描正可分为泛写和特写两种。

  “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是泛写作者所见之景。时值初夏,湖面一片丰满硕大的荷叶,中间簇拥着无数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的荷花,一阵风过,荷叶轻摆,仿

  
王士祯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其九

清代龚自珍

万柳堂前一柳无,词流散尽散樵苏。山东不少升平相,为溯前茅冯益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任城送姜锡山归蓬莱

清代鞠耀奎

客里难为别,怀乡兼送君。况经悲落木,复此感离群。

太白楼前月,东坡祠畔云。相思分两地,惆怅对斜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天香 水仙

清代易顺鼎

湘月夜愁,海云春笑,是花还是仙子。讯远槎风,梦塞钗雪,鲛泪澹红曾洗。

葱尖切恨,遥认得冰环玉指。似向翠蓬闻磬,一痕水天凉气。

微波寄语千里。写迷离洛灵身世。最忆江皋步晓,袜陈飘起。

绮石圆沙无数,放小小香魂出头地。绿凤梳翎,蛮腥尚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四月二日曾刚父招集崇效寺

清代郑孝胥

刚父今荼山,诗法有所受。五言最沈著,意度一何厚。

读之每叹息,风味如中酒。春归诗社晚,惘惘三月后。

驱车白纸坊,赏此楸株丑。丁香裁及檐,讵出王朱手。

壁间摩唐石,马厩迫隘湫。风流一消歇,文字亦何有。

劳生过白驹,危局化苍狗。且极一日乐,今日可无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减字木兰花 其一 题李云谷先生残研拓本

清代朱祖谋

英英光气。磊落半规三十字。旧学江门。一样深衣皂帽人。

韩陵谁语。填海补天无用处。一片苍云。中有灵均旧泪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即事二首 其二

宋代葛胜仲

巷转柔桑陌,门依绿柳桥。因人嫌碌碌,拔俗自超超。

嫩碧半篙涨,残红一眼飘。卑栖有微分,斥鴳得逍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黄州竹楼呈谢国正

宋代戴复古

每日黄堂事了时,一心惟恐上楼迟。
发挥天地读周易,管领江山歌杜诗。
切戒吏来呈簿历,常邀客至共琴棋。
风流太守谁其似,半似元之半牧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访潇岸黄仲立

宋代徐照

长似在船里,松声如水声。
门当岗路掩,云向井栏生。
道进渔樵客,家空世俗轻。
阶前桐叶响,云是白鷳行。
王士祯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