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夸父逐日

先秦佚名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注释
逐走:竞跑,赛跑。
逐:竞争。走: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

开放性试题

  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 “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  怎样理解这一行为?                      

  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神话传说

  黄帝王朝时代,在北方大荒中,有一座大山,拨地而起,高与天齐,故曰“成都载天”。那山削岩绝壁间云雾缭绕,松柏挺立,一派雄伟壮丽的景色。在这仙境般的大山上,居住着大神后土传下来的子孙,叫夸父族。他们个个身材高,力气大,专门喜好替人打抱不平。当南方蚩尤被黄帝打败,派人来夸父族救援时,夸父族多数觉得应该帮助弱者,于是决定出兵参加反对黄帝的战争。蚩尤族人得到了夸父族人的帮助,如虎添翼,再和黄帝作战时已经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了。黄帝的军队的暂时败北,急的黄帝一筹莫展。于是上泰山去找各路神仙帮忙,有一个自称“玄女”的妇人前来拜见黄帝,教他兵法。接着又有人给黄帝送来了昆吾山的红铜,供他造宝剑用。这把宝剑断金切玉,削铁如泥,显示了上古青铜时代

  

主题思想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夸父是一个巨人型的神祗,而这一类巨人型神祗在中国古文化里是不多见的。这似乎可说明先民已认识到追赶、超越时间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于是才赋予与日相逐的夸父以巨大的力量。至于夸父逐日的具体原因,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以窥视到夸父逐日的本质原因。在中国古文化里,后土乃幽冥之都,亡灵之在所。这样,便产生了“夸父的所在地都是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幽冥地狱,夸父是幽冥巨人”的合理推论。

  夸父较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压迫,而其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也自然要比常人强烈得多。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十索四首 其三

隋代丁六娘

君言花胜人,人今去花近。寄语落花风,莫吹花落尽。

欲作胜花妆,从郎索红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箕公新筑草阁

宋代何绛

缚竹编茅倚定山,柴门曾设不须关。老僧入定宵分后,空有江楼日往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周怡临韩干明皇出游图

宋代虞集

开元盛事何人画,玉冠芙蓉御天马。从官骑步各有持,移仗华清意閒暇。

宫袍如锦照青春,诏许传看思古人。不知身在瀛洲上,亲奉图书侍紫宸。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榕城八景 其六 双洞疏烟

明代郭之奇

烟霞有意日相求,双洞林光竞远投。青霭春来如迸发,白云秋去尚群游。

郁纡遥结山灵秘,冥寞中开佛象幽。试看今朝松竹影,方知千载色空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湖上新屋成向有山居之意故云然

明代陶望龄

东西坊本依城市,大小山今有弟兄。
拟卜幽栖分岭翠,好凭竹阁听泉声。
倦同飞鸟投林急,慵爱蜗牛戴屋行。
湖上一椽聊尔尔,扶犁权与老农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早出左掖过刘太史衍亨观经筵越裳二赋郊祀庆成诸诗

明代欧大任

银鞍初系马,爱客一筵同。袖出河东赋,杯行碣石宫。

辛盘花并綵,藜杖火犹红。何日看重席,谈经汉侍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读史 其十二

清代殷岳

革心舞干羽,革面血标杵。汉武勤远略,八荒无宁处。

郊祀歌天马,祖祢诧宫吕。夺我燕支山,庸有利乎女。

夜郎贾蒟酱,间使出深阻。靡敝忧鬼神,四庙无余祜。

轮台下尺书,不者亡秦绪。终汉无外扰,尚论所节取。

无德易以亡,圣言久沦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减字木兰花 其十二

宋代王观

才鸣□鼓。曲奏仙音如乐府。美似梨园。一派箫韶列玳筵。

使人清耳。满尘宾朋皆欢喜。劝饮金荷。祝寿延长福更多。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