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唐代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
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注释
山桃:野桃。上头:山头,山顶上。
蜀江:泛指四川境内的河流。
衰:凋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2、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鉴赏

  这首诗是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负心,这原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而表现这个古老主题的这首小诗,其情景之浑化无迹,意境之高妙优美,却是罕见无比的。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本诗即是其中一首。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巴岭答杜二见忆

唐代严武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
也知光禄最能诗。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怀洞庭

唐代齐己

忆过巴陵岁,无人问去留。中宵满湖月,独自在僧楼。
渔父真闲唱,灵均是谩愁。今来欲长往,谁借木兰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送中济经略侍郎赴镇庆州得元字

宋代王钦臣

远驭寡上策,羁縻有前言。平生徙戎论,感慨江应元。

家世近三河,游历多塞垣。谁言一方面,十载滞上恩。

前日诏书下,旌麾方及门。部曲已稍集,始知旗鼓尊。

边书尚羽急,戍卒仍云屯。东山旧部落,自昔为墙藩。

铦锋固可用,内实须禾虋。胸中自有策,肯为浅见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月望初寒独坐

明代陆深

风回野渡水云空,犹是江南九月中。病后岁寒偏觉早,眼前心赏更谁同。

萧萧竹院诗初就,曲曲山居画未工。赖有夕阳西浦上,殷勤留送半窗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暑懒 其一

明代王世贞

一暑生百慵,一慵百事简。偃息衡门下,悠悠梦初转。

亭午鸟倦啼,槐阴自舒卷。时有凉风来,泠然忽称善。

勿谓羲皇人,此意知者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燕子岩

清代牛焘

细雨羊肠道,秋风燕子岩。滩声三峡壮,栈路五丁劖。

瀑落云常湿,天低石欲嵌。遐荒多僻景,题句付青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西京二绝

宋代苏辙

犀箸金盘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
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同日依斋宫韵呈府判

宋代徐鹿卿

屏星小驻梵王宫,草碧泉清一径通。细细秧针抽夜雨,盈盈麦浪汎东风。

登临不为溪山胜,守助端期井里同。此去丰穰知有兆,百年父老笑声中。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