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sù)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43岁的苏轼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1页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3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麻

明代释函是

飘摇缟带总随车,隔绝门庭入径斜。透隙却疑搜鼠兔,翻空真似搅龙蛇。

池中有水偏投影,石上无根亦著花。瑰屑不堪寒到眼,纵横难掩碧笼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杼山寄赠李员外纵

唐代皎然

南山唯与北山邻,古树连拳伴我身。黄鹤有心多不住,
白云无事独相亲。闲持竹锡深看水,懒系麻衣出见人。
欲掇幽芳聊赠远,郎官那赏石门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钱唐怀古四首 其三

元代杨载

山回禁籞入云长,无复陈兵卫两厢。千石金钟埋野草,万年珠树落秋霜。

龙文不徙阳人聚,鸟篆终降轵道旁。九市尘埃来衮衮,一江波浪去茫茫。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李雪舟

明代盛鸣世

有客留行迹,令人一解颜。
听钟寻晓寺,沽酒看春山。
老病能相就,禅心许共闲。
如何芳草色,又送马蹄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其年曰:离奇怪诡,笔墨之妙在此。如鼓天风海涛之曲,令我三日耳聋又 为杞园题浮家图

清代曹贞吉

烟波宽几许。抖擞青蓑垂钓去。恰流水、桃花时节。

对西塞山前,一双飞鹭。高风可溯。倩生绡、三尺留取。

看历历,笔床茶灶,泛宅画中住。今古。逃名渔父。怕东华、软红如雾。

江湖自结鸥侣。正柳下移船,菰边分路。美人共兰渚。

又何必天家赐与。仙槎上,此生有分,鼓枻带笭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陈仓道中

清代宋育仁

苍苍归路去,万里撰征还。落日陈仓道,秋风大散关。

晓寒生夜雨,晴翠满荒山。桔柏前头渡,相留洗鬓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 其十五 樱桃

宋代苏轼

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乾。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绮罗香 香篝

清代周之琦

蕙炷藏春,湘筠借暖,曾说秦宫遗制。金屋携来,有约镜边帘底。

描一幅、象篾疏花,护几片、鹊炉沈水。向烟丝、认取檀痕,断魂谁与篆心字。

茧釭红穗未减,想见都梁乍爇,银屏无睡。犀蝶双双,解了又还重倚。

好商量、坐久添衣,自消领、夜阑偎被。尽从他、画鸭烧残,绣帏慵更启。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