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独自一人倚偎高楼怅然远望,无限寒意的边城戍旗飘扬猎猎生风。
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在这土地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
边疆的愁苦不忍心去倾听,以往的事情不堪去询问。
最好脱掉文人的帽子去当一个武官,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土立功边疆。
注释
夏州:即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北魏置夏州,唐为朔方节度使所辖。又名榆林,城在无定河支流清水东岸;紧倚长城,向来以险隘著称。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
猎猎:风声。
戍(shù)旗:要塞戍之旗。
危楼:高楼。
参考资料:
这首诗首联,落笔即写登楼所见,一幅边地典型画面呈现读者面前。这边城耸立在苍莽的崇山峻岭之中,寒风劲吹,城楼旗幡被风吹得噼啪作响。“怅望”二字表明诗人正受着周围环境的感染,心中正蕴涵着一股抑郁之气。
颔联,诗人“怅望”着这块苍莽的土地,便自然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不禁感叹大唐帝国幅员辽阔,三晋之地英雄辈出。两句诗写得极有气魄,它纵横千万里,上下千余年,尽收入诗人的诗思画意之中。
颈联,“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写诗人的思绪从遥远的往事,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充斥于诗人眼前耳边的是萧萧的马鸣和翱翔天际的塞鸿。“离心”,即离愁别绪,说自己宦游在外,心中已充满着离愁,实在不忍听那边马悲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496篇诗文
今日予降辰,适接徵诗启。君年六十我有七,自笑还破涕。
我后愚若柴,君境甘茹荠。德祖羡佳儿,百子未足抵。
良药活人群,济世洒醐醍。歌咏起家声,慈祥成恺悌。
升庭茁芷兰,艺植有根柢。种菊压众芳,如培佳子弟。
一秋花事忙,三径绿如洗。观赏怡嘉宾,红紫灿客邸。
朱履踵门繁,白衣送酒徯。晦明类巡檐,风雨护雕棨。
复有嗜古心,鼎彝广罗稽。色泽摩骨董,茗具香舌底。
刀镜古代秦,金石云端陛。兴会寄丹青,秘宝师倪米。
百甓运书斋,九畹描沅澧。笔气净冰壶,香雾生兰泚。
扶轮振风骚,画船宜棹欐。虚荣不萦怀,垒块夷如坻。
蛮触笑纷争,触安差相牴。吾老鬓毛摧,比来皮肤癠。
冷眼视繁华,浊尘仍易眯。浮白酌斗酣,雌黄任巧诋。
蝉噤蛰寒虫,鸲鹆弗踰济。搜索及枯肠,技痒空拊髀。
首抛敲门砖,尚欠跻堂礼。微应固不拘,我诗乃无体。
额祇临风加,笔非垂露泥。祝甲赖群公,邮庚更远递。
貂续集狐貉,鱼素剖鲂鳢。湖海涌新潮,滥觞泛瀰瀰。
天风许刺船,海水容测蠡。苹鹿调同赓,笙簧逾酒醴。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