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参考资料: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参考资料:

1、 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9

赏析三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

  

赏析四

  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

  

赏析二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

  

赏析五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参考资料:

1、 《夜雨寄北》解析鉴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9]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5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筹堂 其一

金朝李俊民

休嫌堂上聚星迟,邂逅人生似有时。鸡黍恐忘今后约,预先报与巨卿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土番竹枝词 其五

清代郁永河

丫髻三叉似幼童,发根偏爱系红绒。出门又插文禽尾,陌上飘飖各斗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吕】阅金经

元代乔吉

闺情

玉减梅花瘦,翠颦妆镜羞,雨念云思何日休?休,休登江上楼。红弯袖,泪痕都是愁。

讶金红鸾纸,染香丹凤词,情系人心秋藉丝。思,掷梭双泪时。回文字,织成肠断诗。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何古林侍御应召

明代黎瞻

温室宣遗诏,遐方起旧臣。赐还彰睿眷,锡命越朝绅。

诗社辞仙峤,楼船起海滨。凤麟天下重,龙蠖一朝伸。

昌运开尧历,崇阶陟汉津。广南增士气,极北转鸿钧。

允矣当名世,夔龙可并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瑞应诗

明代梁潜

于惟圣皇,克对于天。灵承郊庙,弗懈益虔。弗懈益虔,神具歆止。

嘉符默贶,爰集多祉。神观巍巍,密迩郊祀。有冽者泉,其甘如醴。

峨峨皇陵,皇考是宫。有苍者松,甘露浓浓。皎皎晨暾,灼之弗晞。

肪疑玉缀,其甘如饴。布羃条柯,涵润岩谷。孰其降兹,惟皇考嘉告。

有冽者泉,澄深渊溁。酌之愈甘,挹之弗泞。有冽者泉,凝寒弗冱。

虹光上腾,下彻后土。峨峨神观,巍巍皇宫。祥飙庆云,郁乎冲冲。

孰酝孰酿,孰疏其源。坤后帝神,有开厥先。乃荐宗庙,乃锡廷臣。

乃命往视,填闉溢城。既瞻既骇,拜舞忻忻。惟帝神圣,灵贶斯甄。

帝念皇考,明禋精格。嘉祥之来,如响斯答。皇帝曰俞,兹非予力。

惟尔耆旧,靖恭乃职。皇帝曰俞,罔弛于度。尔尚相予,益勤以惧。

臣拜稽首,圣谟洋洋。用永兹休,以垂无疆。臣拜稽首,皇帝万岁。

永世无斁,万方来格。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五言二十四韵

宋代欧阳修

岐江望平陆,百里千余岭。
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
峰峦互前後,南北失壬丙。
天秋云愈高,木落岁方冷。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虎猛。
万仞悬岩崖。一彴履枯梗。
缘危类◇猱,陷淖若蛙黾。
腰舆惧倾扑,烦马倦鞭警。
攀跻诚畏涂,习俗羡蛮犷。
度隘足虽踠,因高目还骋。
九野画荆衡,群山乱巫郢。
烟岚互明灭,点缀成图屏。
时时度深谷,往往得佳景。
翠树郁如盖,飞泉溜垂绠。
幽花乱黄紫,蒨粲弄光影。
山鸟啭成歌,寒蜩嘒如哽。
登临虽云劳,巨细得周省。
晨装趁徒旅,夕宿访闾井。
村暗水茫茫,鸡鸣星耿耿。
登高近佳节,归思时引领。
溪菊荐山◇,田鴽佐烹鼎。
家近梦先归,夜寒衾屡整。
崎岖念行役,昔宿已为永。
岂如江上舟,棹歌方酩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和信守王道夫席上韵)

宋代辛弃疾

风狂雨横,是邀勒园林,几多桃李。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就火添衣,移香傍枕,莫卷朱帘起。元宵过也,春寒犹自如此。
为问几日新晴,鸠鸣屋上,鹊报帘前喜。揩拭老来诗句眼,要看拍堤春水。月下凭肩,花边系马,此兴今休矣。溪南酒贱,光阴只在弹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已亥杂诗 195

清代龚自珍

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
冰雪无痕灵气香,女仙不赋降坛诗。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