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夜

南北朝谢朓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秋天 夜晚 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
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注释
促织:蟋蟀。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九重:泛指多层。这里指遥

赏析

  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却是一首闺怨诗,深刻地描写闺中怀人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代表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兴,引发长期分居的年青妇女对远方亲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有隐却了“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

  
谢朓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3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弋阳龟峰

清代陈忠平

久说信州奇可观,神工佛力竞雕刊。通灵草木各成趣,化石龟龙齐吐丹。

一线天容侧身过,千层梯恐掉头看。山风凛凛销凡骨,稍欠知音味此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门行

明代顾璘

出东门,拔剑击门关。唶它人,驾驷马,富贵遨游王侯卿相间。

嗟我独何郁郁,中夜忧晨餐。生不得五鼎食,死当长逝不愿还。

少妇牵衣悲啼,听妾致一言:舜禹疾走以避位,讴歌颂其贤。

黄头棹郎铸山而饿死,卒不得怀一钱。伯夷食薇蕨,盗蹠乃炙人肝。

恶来高位,纣杀比干。万族各各有生命,上悬沧浪之天。

富贵与贫贱,自计诚独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因书记事

唐代湛贲

名遂贵知己,道胜方晦迹。高居葺莲宫,遗文焕石壁。
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调逸南平兆,风清建安迹。祖德今发扬,还同书史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梅送朱伯承都运赴两浙

明代程敏政

不须持酒酹花神,此去西湖正及春。一树官梅应待久,知君才是作羹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淮安见黄河白骨

明代张天赋

乾坤覆载何茫茫,达人观之如室堂。黄河水滨多白骨,知是阿谁因甚殁。

悲风悲雨震寥廓,杳杳孤魂何处泊。谁能振衣登昆崙,穷荒绝漠来招魂。

仰天更借春台烛,照此枯髅再生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始衰

明代宋濂

四时相推斥,行年五十过。触心若无悰,况复值春华。

良节足游衍,逝龄翻成嗟。蹙眉拭花露,按愁聆禽歌。

气索怯缩风,颜凋仰流霞。倚林思寝䄄,躧坡企行车。

志士惜坠景,达人伤逝波。宁不动灵襟,潸然下涕多。

人生大化中,飘萧风中花。百年终变灭,感慨欲如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林秀才池馆

清代孙元衡

脱俗自成趣,园林物外閒。桄郎团竹坞,羡子亚荆关。

雨过活枯涧,烟销瘦小山。吾知谢灵运,到此不思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孙明秀才往潘州访韦卿

唐代李频

北鸟飞不到,北人今去游。天涯浮瘴水,岭外问潘州。
草木春冬茂,猿猱日夜愁。定知迁客泪,应只对君流。
谢朓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