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 217篇诗文张公所佩双神龙,何年飞入匡庐峰。化为奇峰号双剑,复化山中连理松。
元气为浆相灌溉,欲呼五老论年辈。冰雪常含太古心,云雷自转诸天盖。
托根磊砢幽涧边,听瀑看云忘岁年。涧声万古入其腹,清籁时时还一宣。
荆蛮采药苍茫意,伯仲同行因让季。后来高节又夷齐,掉头不肯称周帝。
匡君亦是伤心人,同气相携争避世。对松惆怅想千春,若见当时好兄弟。
我从前年辞大梁,织畚佣舂携孟光。偶来并立此松下,习习微风吹鬓凉。
白首同归约异日,青山信美真吾乡。至今有此数椽屋,为感此松幽意长。
万物从来有龙蠖,名材且莫憎岩壑。吾辈还期共死生,世人那得知哀乐。
正直终蒙造化扶,孤高亦受神明托。请诵山中《招隐》篇,海水天风一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