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麦行

唐代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战争 同情 人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
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
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鲍照诗:“腰镰刈葵藿。”这一句中,自具问答,上四字问,下三字作答。
托身:寄身;安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4-185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代便由统一进入了分裂的时期。在这时期里,一些怀有野心的地方军阀(如某些节度使)拥兵自重,不仅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而且破坏了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有些少数民族与唐王朝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向内地侵扰。   

参考资料:

1、 李炎.杜甫《大麦行》赏析.惠州学院学报,1991,01.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赋西淙瀑布得断字

宋代刘克庄

苍山七百亩,主人新买断。
于时积雾开,素瀑挂青汉。
泠泠瑟初铿,璀璀珠乍贯。
久晴雨瓢翻,忽暖冰柱泮。
恍如白浪涌,翔舞下凫雁。
又疑黄河决,萗祭沉玉瓒。
不然蟒出穴,或是虹吸涧。
客言下有潭,龙伏不可玩,
攫拿起云气,喷薄苏岁旱。
平生爱奇心,欲此筑飞观。
沿流踏浅清,陟巘腾汗漫。
低头拜主人,分我华山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松鼠葡萄画 其二

元代贡性之

野鼠公然不避人,立当高树竟忘身。世间嗜欲多如此,寄语园丁莫浪嗔。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刘客生中丞用来韵

明代释函是

海天秋色共茫茫,雁影长空入草堂。有句不堪酬长老,无心曾否问空王。

裴公已结香花债,诸子谁教秘密藏。选佛未应迟破衲,幞头先愿为人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徐庾清钱柏园归越

明代程可则

良会竟难永,岁寒人尽归。谁怜故乡子,独采南山薇。

把酒不终夕,浩歌徒揽衣。无能挽舟楫,恻恻拜斜晖。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牡丹

明代薛蕙

红紫纷纷次第稀,故留国色殿春晖。东皇巧思应多少,西子妖魂定是非。

香雾氤氲笼宝靥,流风宛转弄仙衣。白头更觉钟情剧,忍诉清尊不醉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王以明山居韵 其二

明代袁宏道

自候烹茶火,閒开看竹窗。方情四五众,花事两三桩。

古注多题什,邻翁也姓庞。虚空系得否,无起亦无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金沙

宋代王安石

海棠开後数金沙,高架层层吐绛葩。
咫尺西城无力到,不知谁赏魏家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元夜作诗示皋儿

清代姚燮

绣裳丫髻传柑嬉,当风擘楮誇蝶飞。三十年前十二岁,未忘欢乐今宵时。

今宵月似比前瘦,我亦颓惫违时宜。招儿近膝与之酒,儿无嫌我多烦辞。

影堂悬像尔曾祖,昔抚我顶牵我衣。南城北郭看灯市,索钱市果兼糖饴。

归来未即索床睡,依尔祖膝学哦诗。今随尔祖但悬拜,尔亦肃拜我后随。

尔何及冠顽不羁,尔弟八龄无母依。得随尔父侍尔祖,人间十家九所稀。

矧尔祖母尚矍铄,何殊尔母恤尔慈?尔不蠠没望成立,身弃如我将谁訾?

闹蛾夹巷灯葳甤,吾檐独静横梅枝。梅花虽瘦香心肥,肯从清苦全阳机?

一年一灯促人老,能有几度如今兹?团圆明月窥酒卮,流光溢作空濛晖。

安得尔祖尔祖母,得看尔达成门楣。今宵许尔尽情醉,但弗出门随轰驰。

吾言已竟尔且去,护持尔弟嬉前墀。楮灯五色当马骑,能娱祖母开笑颐。

我还坐酌罄馀酒,起乘庭月行迟迟。万家箫鼓喧以豗,寂心独感谁从知?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