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少年

唐代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注释
“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4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灞陵战叟

唐代贯休

剑刓秋水鬓梳霜,回首胡天与恨长。官竟不封右校尉,
斗曾生挟左贤王。寻班超传空垂泪,读李陵书更断肠。
今日灞陵陵畔见,春风花雾共茫茫。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述行言情诗 其四十七

明代祝允明

学优在用行,时舍乃含章。士业岂空言,斯世存维纲。

脩政用熙载,树礼为周防。生养蕃卵胎,芟夷谢萧■。

文思翊无为,乐声荐登康。本未有宏模,千目森铺张。

褐襟衷短简,可布亦可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文玄参方因请藏回

明代释函可

江北江南是旧游,狰狞如虎静如秋。去携只杖同黄鹄,归拥三车尽白牛。

五位诸方俱已厌,千家一钵更何忧。从今收拾西来意,屋里青山好白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云林清隐

明代夏原吉

缥缈堆深万木低,幽人此地学栖迟。满帘虚白月生处,一榻空青雨过时。

酒熟每招麋鹿友,身閒肯羡凤凰池。炉香静课佛书罢,细看轮囷变态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许伯诚侍御之江南

明代薛蕙

金门散吏著书成,乌府仙人揽辔行。七国早时先报捷,三吴今日尚屯兵。

锦帆深驻芙蓉苑,紫盖高悬虎豹营。久拟功名望公等,愿看风采慰苍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酺

清代蒋士铨

有田不归,如江水,东坡亦可怜者。村村啼布谷,正留犁风起,僧衣全画。

雨片如烟,鞭声若鼓,浅瀫轻浮秧马。踏芳剩宛转,似丈人荷筱,樊迟学稼。

把齐民要术,豳风杂咏,共老农话。

秋成看䆉稏,脱青蓑,泥饮瓜棚下。更打叠、稚子侯门,山妻酿酒,骑牛小、结鸡豚社。

约投闲他日,共筑个,溪南茅舍。将桑枳,从新写。归田录罢,颓然美睡帘罅,听他香稻轻打。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王通判

宋代叶适

左原冢孙产巴东,山灵地秀兼长雄。
自小赤心天与通,可惜五十方治中。
北风吹沙暗中渡,不合吹君落南去。
水有子鱼山荔枝,借我箸食前筹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首夏二章呈诸邻

宋代司马光

首夏木阴薄,清和自一时。
笋抽八九尺,荷生三四枝。
新服裁蝉翼,旧扇拂蛛丝。
莎径热未剧,晨昏来往宜。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