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杨山人归嵩阳

唐代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写景 赞美 友人 感慨 岁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
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注释
杨山人:具体事迹不详,李白亦有《送杨山人归嵩山》诗,写的应是同一人。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
动:近。
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三十六峰

创作背景

  从诗中“夷门二月柳条色”一句,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写于大梁,因为夷门是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天宝三载(744);有人认为李白与高适两首同题诗,都是天宝四载(745)五月后所作。兹从天宝四载之说,但从诗中的“二月柳条色”推断,此诗应是在该年春二月左右所写。   

参考资料:

1、 刘常编著.高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3-47

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千里江山图 其二

金朝李俊民

笔下江山取意成,一峰未尽一峰生。凭谁试向行人问,水郭烟村第几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谢人惠梅花

宋代徐积

江南费尽春风力,岭头驿使无消息。有人赠我一枝花,满面春风与春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兵退由佛原出南富

元代刘崧

晓发龙头江,江险绝危径。跻攀出深窈,曙色破孤迥。

人归闻野哭,雪霁见崖胫。泯泯泥潦交,稍稍林壑静。

出伤投遽远,返觉行逾近。稚子识柴扉,相呼入烟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效古

明代杨慎

朝游巍峨宫,暮坠峥巆壑。面笑皆成叹,春华秋已落。

耳馀互侵陵,田窦相倾夺。富贵生不仁,荣华有销铄。

何如商山翁,茹芝咏莫莫。冥鸿度逵陵,樊笼岂栖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 快雨

清代曹贞吉

白雨响新瓦,火鬣走长天。钱塘万弩齐射,惊起老龙眠。

疑是夔牛鼓震,又恐驱山铎掣,泼墨荡云烟。咫尺匡庐下,九叠乱鸣泉。

飞石燕,笑玉女,卷湘川。铮鏦金铁,洞庭张乐宴群仙。

立扫黄尘褦襶,一洗神皋禾黍,浓翠正娟娟。造物不言德,风日弄清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暮秋同郊云江楼静坐

清代叶元吉

叠嶂寒云表,飞流峻阁前。孤华状秋色,乔木出晴烟。

水驿仍分戍,山墟正泊船。塔铃閒自语,沙鸟静同眠。

冷兴从君遣,清游乐地偏。楼尊阑琢玉,佛古座垂莲。

宵旰忧方甚,耑蒙愤孰蠲。西瞻遍榛莽,北顾乱腥膻。

路绝风云会,情生水石缘。中枢忘鼠器,下泽惜鱼筌。

选胜初青眼,端思渐白颠。暂从尘境外,容我一周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虢国夫人夜游图

宋代苏轼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道原为慧公赋

元代凌云翰

著意穷原莫外求,随波逐混是凡流。泠泠一勺谁能识,又在曹溪最上头。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