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魏王堤

唐代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花儿在寒冷中还没有开放,鸟儿也没力气的叫着,我骑马随意而行游玩到了太阳西落。
哪里还不是春天,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魏王堤的柳丝垂的很长。

注释
魏王堤(dī):洛水流入洛阳城,溢而成池。贞观中以赐魏王李泰。池有堤以隔洛水,名魏王堤。
慵(yōng):懒,没气力。
信马;骑马随意而行。
柳条无力:形容柳丝下垂很长。

参考资料:

1、 李献奇,陈长安.洛阳名胜诗选: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12月:180

赏析

  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但春天

  《魏王堤》诗意图 不可能没有一点踪影,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从全篇诗意来看,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蹄”来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春,此时诗人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作者在魏王堤春游时,见到洛阳城郊的冬末景色后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4:174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30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立秋前四日同诸子秦淮夜泛计二十年再续此游感慨系之分得霜字

明代范景文

桃叶芳游梦未忘,廿年回首叹流光。秋将启候月先好,花与为邻蘋自香。

溪涨声如听雪瀑,诗成字欲挟风霜。鸥盟长订秦淮水,一棹渔蓑岸柳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望庐山和苏韵

明代郭之奇

相对无缘认岭峰,入看只与白云同。江舟竟日分横侧,真面遥临一水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搏云吟 其七

明代申佳允

风云法界电雷书,俯仰苍渊碧玉除。甲子火流晴雨速,閒消静息验居诸。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森桧堂歌

明代王世贞

结茆近城市,不闻车马声。一登丘公堂,恍然遗世情。

堂中何所见,金石一千卷。堂前何所植,老桧参天三百尺。

根出太古垂青铜,霜皮剥凿金芙蓉。长空冥冥挂云雾,白日隐隐撑虬龙。

秋阴障大暑,春色凌穷冬。秦皇若见之,泰山不得封。

罗盖团晴怪枝偃,少室嵩坛道非远。树杪遥飞瑟瑟泉,望中高映层层巘。

摩娑此桧公所栽,天与一气长崔嵬。人间但看长年岁,卑枝亦是清庙材。

我闻阙里二千载,祝融横来复安在。虞山七星亦近古,何处老翁更作主。

那得此桧还此堂,森然并矗公之乡。道傍过者诧相指,千林乔木摧昂藏。

为公作歌重叹息,丈夫立身须正直。君不见丘家堂前一老桧,扶持尚有神明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徐又淑女士画像

清代郑孝胥

婀娜秋兰才数笔,无言自有暗香来。不书名氏知何意,似为骚人惜露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禽言四首 其四 竹鸡

宋代梅尧臣

泥滑滑,苦竹冈。雨萧萧,马上郎。马蹄凌兢雨又急,此鸟为君应断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手种芭蕉秋来特盛成二大丛

宋代张耒

移植自硗瘠,秋来成两丛。
翠旌舒晓日,绿锦障西风。
雨砌珠佩委,风檐翚扇重。
主人培壅厚,未肯畏严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长安早春

唐代王建

霏霏漠漠绕皇州,销雪欺寒不自由。先向红妆添晓梦,
争来白发送新愁。暖催衣上缝罗胜,晴报窗中点彩球。
每度暗来还暗去,今年须遣蝶迟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