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江月·四壁空围恨玉

宋代张良臣

四壁空围恨玉,十香浅捻啼绡。殷云度雨井桐凋。雁雁无书又到。
别后钗分燕尾,病馀镜减鸾腰。蛮江豆蔻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
写人 女子 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独自待在空空的闺房里面,十指轻捏着被泪水打湿的手绢。屋外阴云密布,落雨不时敲打着庭院井旁的梧桐树。树叶在风雨中凋零飘落,这个时刻那南去的大雁是不会捎信来的。
我们分别后,我从未将碧钗并合,就让它们像燕尾般在头发上岔着,相思让我终日闷闷不乐。揽镜自照,发现我腰肢锐减已经消瘦不少。走出屋外凭栏夜眺,我仿佛看到南方江边豆蔻相连根深叶茂,此时夜空参星已经斜照,天色微明拂晓即将来到。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创作背景

  据《绝妙好词笺》引楼钥《攻娩集·书张武子诗后》,张良臣闭门读书,室中空无一物。平时不勉强写作,或终年无一语,故所作必绝人。此词为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后秋闺伤离念远之作,造语别致,情味深厚。   

参考资料:

1、 [南宋]周密选编.绝妙好词:岳麓书社,2005.1:第60页

赏析

  开篇两句写思妇独处空闺,泪落湿巾的情景,对仗工整,情景凄凉。句中的“空”、“恨”、“啼”诸字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由意态直接触及到心灵,将思妇相思的情,落寞无依的苦态描摹得维妙维肖,鲜活感人。

  “殷云度雨井桐凋,雁雁无书又到。”这二句前句写景,点明时节,又是“秋雨梧桐落叶时”。后句言事,写意中人自离乡背井、远去他乡后,音信全无。句中“雁雁”二字的重复,突出了思妇的企盼之切和寄望之厚。“又”字则更深刻地传达出了思妇的极端失望之情,这种重复的失望要比直接否定的“不”字更让人难以忍受。这些企盼、寄望与极端失望的对比,让读者在为思妇不堪的处境感到悲伤的同时,更由衷佩服词人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张良臣

  张良臣(约公元1174年前后在世)字武子,大梁人,避地家于鄞。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登进士第。官止监左藏库。笃学好古,室无长物,妻子不免饥寒。性嗜诗,但不强作,或终年无一句,故所作必绝人。学者称雪窗先生。良臣著有雪窗集十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 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杂兴 其六

明代王立道

吴云越树梦中看,晓起西窗月色寒。此恨春风难解释,飞花无数堕阑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王内悦先生时方待诏公车

明代刘师邵

鳌背神山接绛霞,每瞻辰极想京华。祥烟色借宫城柳,湛露香浮御苑花。

天乐迥传双凤阙,云绥遥驻六龙车。明光奏技多如雨,应数王褒颂最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坐小修斋中

明代袁宏道

寒日篱花少,虚窗五尺馀。砚皴呵绣墨,壁老剧垂书。

定业诗调冶,幽忧酒破除。家人攀釜看,绨锦当黄糈。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写怀

清代孙元衡

捧檄三时经万里,随身一剑与孤琴。沧溟笔墨鱼龙气,汗漫行藏鸿鹄心。

日没云流天地断,山穷水弱岁时深。自今老去应无恨,阅尽他乡耐苦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慈竹平安谣为钱楞仙太史作

清代何栻

婴儿抱母,稚笋抱竹。齿龀发角,新篁解箨。一节一节,笋离竹立,一步一步,子离母去。

一步千里,千愁一喜。母之心有如此。潘岳舆,姜维书,刘惔屩,温峤裾。

子之心,将何如。山川壮哉游子游,倚闾望思春复秋,高第通侯白母头。

长跪读母书,先审平安字。肠转车轮背生刺,始知功与名,不是天伦事。

修篁修篁汝有枝,汝今何如新笋时,新笋不离慈竹慈。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谢池春 书怀

清代行悦

剩水残山,且阁冲烟横棹。傍归云、春林斜照。丝纶千尺,久无心理钓。

酣眠去、波沉鱼杳。

当头明月,感谢老天真好。碧无际、颇舒襟抱。百千閒续,付一声长啸。

总生平、向人难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乳燕飞/贺新郎

宋代黄机

秋意今如许。怪征鞍、底事匆匆,翩然难驻。斗帐屏围山六曲,怕见琐窗欲暮。倩谁伴、梧桐疏雨。路入衡阳天一角,更山环、水绕无重数。容易□,便难阻。相思才信相思苦。省疏狂、迷歌殢酒,把人轻误。问取归期何日是,指点庭前幽树。定冷蕊、疏花将吐。此去西风吹雁过,家身心、别後安平否。聊慰我,至诚处。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咏四首 其二

宋代王安石

已作湖阴客,如何更远游。章江昨夜月,送我到扬州。

张良臣

  张良臣(约公元1174年前后在世)字武子,大梁人,避地家于鄞。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登进士第。官止监左藏库。笃学好古,室无长物,妻子不免饥寒。性嗜诗,但不强作,或终年无一句,故所作必绝人。学者称雪窗先生。良臣著有雪窗集十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